印度佛教的没落与异地兴起

公元七世纪后,佛教在印度本土非常困窘,一方面佛教越来越受到印度教的影响,注重咒语以及神秘仪式。另一方面,佛教的诸多卓越思想,为印度教所吸收,佛教逐步丧失自身特色。
然而,对佛教最沉重一击是外来的,再伴随政治上的分裂,就使印度易于遭受征服。阿拉伯人的入侵使佛教遭受灭顶之灾,他们粉碎了僧院,杀戮了千万僧众,废除了禁欲主义。
最后的一击来自印度内部。残存的僧人面对无家可归的困境,“幸运地”被古老的正统教派——婆罗门教收容,并忏悔罪行。婆罗门教颁定佛陀为神,借此安抚浪子的回归,但停止了一切生物祭祀。“婆罗门教以兄弟的拥抱而杀灭了佛教。”佛教从此从印度消失了。
可是,在另外一些土地上,佛教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最终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以日本为例,推古三十三年(公元625年),高丽沙门慧灌抵日,弘传三论,开日本三论宗之始,门下俊杰甚多,三论便成为此期佛教的主流。另外,道昭入唐(公元653年),从玄奘大师习法相,为日本法相宗的初传。之后,圣武天皇采取护佛政策,以兴隆佛教来护国佑民。他兴建壮丽宏伟的东大寺,铸造世界有名的奈良大佛,并请唐鉴真大和尚设坛授戒,正式确立日本佛教戒法,并推崇华严思想,以体现其政教合一的理念。到平安时代,日本佛教融合本土文化形成天台教,突显出民族化特色。

佛教在印度境内、境外的兴衰史,无疑是人类文化历史上的恢弘大片。然而,主宰着佛教变迁的还是需要,来自民众的需要。佛教随着印度底层民众减轻苦难的需要应运而生,也因不能适应弱肉强食的动荡社会退出印度的土地;因迎合了异乡统治者护国佑民的需要而蓬勃发展,也因环境的需要不断与其它文明碰撞融合。成也需要,败也需要。佛陀曾对弟子遗言:“一切万物无长存者。”佛教的兴衰史正印证这点。如果,佛陀在世,佛教还会从印度消失吗?如果,阿育王没有一心向佛,佛教还能征服亚洲吗?可惜历史的巨轮一直前进,无法逆流,这一切只能是我们自己的思考,并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