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淨土的省思
學生淺見認為,諸佛淨土包括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皆是諸佛歷劫修行,福智悲願極成之「境界」,如沒有至「彼岸」的決心和毅行,是不可能得生極樂淨土的,縱然是上品上生,也還得持續六度萬行,自利利他 ; 即使下品下生,亦要得至少也得懇切懺悔罪障,並不是幹了一輩子惡業,臨命終時,才唸一聲:南無阿彌陀佛,現世罪業便可一筆勾銷那麼便宜 ! 故題外話。莫怪乎作奸犯科者,每多信奉「神教」了,因在這些人心中認為,縱使一生沒有行善,只要「信主」便「得救贖」,個人的罪孽可藉上帝的大能得以潔淨的謊謬。但可悲的是,現今鼓吹念佛生西的道場,正向著與以上神教末流錯誤的類同走向。
而話說回來。而我所解之念佛法門,是諸佛具足波羅蜜多圓滿所成「境界」,以阿彌陀佛為例,佛以悲「願」(願波羅蜜),攝化一切法界內,根性參差的眾生,提供多一道解脫門路,是佛行之「方便」和「智慧」(方便、般若波羅蜜); 而稱其名號定必接引是佛的法施及無畏施(布施波羅蜜),能容有罪、無罪眾生,並置其願土中給予教導,是空性及安忍的極成(安忍波羅蜜),極樂世界是法藏比丘(阿彌陀佛本生)定力、願力、精進不怠之功德的展現,能渡難渡眾生之大力(力波羅蜜),是諸佛大慧(薩婆若,慧波羅蜜)的最佳榜樣,十波羅蜜多,於一佛阿彌陀佛上完全體現。
釋迦牟尼佛開示此一殊勝殊勝法門不是要弟子「生西」,而是以此為榜樣,因上根弟子中有偏向輕慢的,佛示彌陀法身,是使弟子戒之驕慢,仿效諸佛菩薩,自利利他 ; 而中根弟子中有則獨善其身,佛示西方淨土,是勉勵其見賢思齊 ; 下根行者則滿於人天福報,佛示極樂法門,與阿彌陀佛結善緣,以求持續精進,對聖教莫失莫忘。令佛法不至斷絕,這是十方諸佛之間默契也。這才是三根普攝之要旨。念佛法門,由十念、六念乃至般舟三昧(觀佛立在前,觀像念佛),觀無量壽佛等西方三聖(觀想念佛),或持名念佛……實不離一個「願」字,「彌陀法門」之精要,不單在於繫念(持唸),而是在於與阿彌陀佛之「願」(狹義為四十八願)相應,願與一切眾生好「境界」相應,是從一佛的特質,而悟出十方諸佛共通共同之體性,作為佛弟子以此為楷模,把眾生佛性喚醒,令一一世界皆有佛,每每國度皆淨土,故淨土不咫尺,不在他方,不在內不在外,《維摩經》言 :「心淨國土淨」,旨在觀淨,不淨之心看一切事物皆穢,即使能帶業往生,也視而不見 ; 只有能懺能心淨者,須臾之間,不知不覺,無須刻意祈求,西方極樂之門,已為行者而開,三聖笑迎。是阿彌陀佛為發大菩提心之者的策勵,為力有不逮者多添一份助力,為初基行者予一份保險和關照,最後還要多得釋迦牟尼佛的慈悲開示,沒有釋迦牟尼佛的金口,別說彌陀淨土,也許到今天也許亦聽不到十方諸佛的名號和行願,故個人認為,在串習極欒淨土法門的同時,別忘記稱念本師釋迦牟尼佛,別當一名數典忘祖的三寶弟子。
論繫念(持唸)
上文提到「「彌陀法門」之精要,不單在於繫念(持唸)」
《淨土十要•第5卷•念佛三昧寶王論》載,「佛無我者。觀五蘊空也。…念佛三昧。善之最上。1」
眼耳鼻舌身意即「五蘊」,亦即是所謂的「我」這個生命體。「三昧」,梵文「Samādhi」,它有很多種意思。小乘經典裡講的三昧是「禪定」,所以我們常稱專於一念而心不散亂的入定狀態為得「三昧」。這經文是說明,佛能達至無我、或說佛能達至觀五蘊皆空之境界,念佛這訓練專心一意、領人入定的方法,是最好的。
「人生石火電光。一念蹉跎悔無所及。……密蘇(阿閦佛)發心已來。行時步步心心數法。常念諸佛今登正覺生妙樂剎焉。吾謂經行廣陌徒步幽林固當如密蘇之見。……世人多以寶玉木槵等為數珠。吾以出入息為念珠焉。稱佛名號隨之於息。……余行住坐臥常用此珠。縱昏寐含佛而寢。覺即續之。……子宜勉之。2」這經文是說阿閦佛以步伐為念佛數法,步步不離佛號。大德以出入息為念佛數法,念佛於呼吸間無斷。列舉有把握之念佛方法,以勉勵只以手執珠串為念佛數法之一般人。
「一念往生。住不退地。此為正也。……如佛說謗佛毀經打僧罵尊。五逆四重皆一念惡業成。墮無間獄如箭射。……今念佛生淨土亦一念善業成,登極樂土如臂屈前。……一念五陰滅後,一念五陰生,如蠟印印泥印壞文成,不須兩念。3」十念、百念、千念……都是為了助成那真誠懇切的「一念」的前奏而已。說明為何能立地成佛,其實也就在於「一念」。
「愛酪沙彌生一念愛心。後生酪中作蟲。4」
「大薩婆長者妻坐對明鏡自愛其身。海風破船生故屍中作蟲。5」
舉出兩個例子,無論是修行者,抑或是在家眾,都是出於一念之「愛」,「取」、「有」、「生」之緣生法被揭起,即墮落蟲身之惡道矣。
「《大無量壽經》明一念念佛皆得往生。《觀經》十念為遘疾尫羸力微心劣。故十稱以助其一念。若心盛不昧。一念生焉。6」《大無量壽經》說一聲念佛皆得往生,是說三昧定力強者。《觀無量壽經》說十念,是以多念、勤念不斷方式,加強訓練散心難專注者,以多念助成其真誠懇切的「一念」,助心散定力差者加強專注。經中或大德不同的說法,是針對不同素質的人而出現的。
所謂「三根普攝」,是指上中下根皆能受益。念佛如吃飯,誰吃誰受益,那管上中下根呢?關鍵是吃或不吃。釋尊四十多年,說種種深廣法門,如煮不同的吃給人選擇啊!粥粉麵飯都飽肚,就有人不愛吃飯啊!我就是另類,我不愛吃飯而偏愛吃粥。若只開示「念佛」法門就如只有飯供應食用,直接就拒絕了我這種脾胃弱而偏好粥食之人入門了。
需知「信」、「願」、「行」三足鼎立,學佛者不可或缺其一。信佛陀開示的彌陀念佛法門、願生彌陀淨土以暫得專修聖道之清淨地,行動精進不斷依佛所說之法「繫念」修持才是重點中的重點。如光看知飯食在但不吃,又如何能受益?若光聽經、看經或討論佛學卻沒有實踐學佛行事一樣,是徒然無益於此生的。
所以佛說的任何法門,「信」、「願」、「行」是修學的自然而完整歷程。在此警剔自己。
美家 合什
參考: CBETA_005 淨土十要 第5卷 No. 1164-7 念佛三昧寶王論(卷上)
1.觀空無我擇善而從門第五[0683b06]
2.此生他生一念十念門第九[0684c10]
3.同上
4.同上
5.同上
6.同上
謝謝 黃同學分享。明惟合十
謝謝 龔同學分享。
明惟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