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拈花一笑”,旨在强调佛即是禅。禅在于见性,不被文字表象所迷惑。故传禅宗之法,最好的方式是“以心传心”;心一念悟,则一念成佛,心一念迷,则万古不悟。佛陀“拈花一笑”时,唯有摩诃迦叶真正领会了他的真意,故而佛陀传禅宗于摩诃迦叶。
佛陀“拈花一笑”,强调佛即是禅。禅在于見性,不被文字表象所迷惑。禪宗“以心傳心”,心悟成佛。
這「禪」故事老舊,甚麼見性不見性,對本人來說還不是在文字上轉!我倒悟到點可日用的心得,就是「專注」。萬事放下只專注眼前當需做和可以做之事。
甚麼初禪、二禪…四禪?管不了是宗!不是宗!理不清見性?不見性!只慬得了專心一意做當下應做、該做、可做和能做之事,這吾之理解「禪」也!樂無窮!
修行不離身、口、意。意志影響言語,言語影響行為,行為造因,由因結果,舊果新因又可互相影響,輪迴不斷。所以修心(意)最為重要。
勤務者,意志散亂稀。時時精進,刻刻勤務,如同修禪。這叫自修,自己訓練自己,調服自心的好方法,自然又貼地。即使心不悟,未能成佛,也愉悅愜意,絕對是受著佛法的利益,滋潤渡日。
惟家 合什
「拈花」感想
佛陀“拈花一笑”,强调佛即是禅。禅在于見性,不被文字表象所迷惑。禪宗“以心傳心”,心悟成佛。
這「禪」故事老舊,甚麼見性不見性,對本人來說還不是在文字上轉!我倒悟到點可日用的心得,就是「專注」。萬事放下只專注眼前當需做和可以做之事。
甚麼初禪、二禪…四禪?管不了是宗!不是宗!理不清見性?不見性!只慬得了專心一意做當下應做、該做、可做和能做之事,這吾之理解「禪」也!樂無窮!
修行不離身、口、意。意志影響言語,言語影響行為,行為造因,由因結果,舊果新因又可互相影響,輪迴不斷。所以修心(意)最為重要。
勤務者,意志散亂稀。時時精進,刻刻勤務,如同修禪。這叫自修,自己訓練自己,調服自心的好方法,自然又貼地。即使心不悟,未能成佛,也愉悅愜意,絕對是受著佛法的利益,滋潤渡日。
惟家 合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