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简介

《楞伽经》简介
http://www.liaotuo.org/foxue/zhishi/40280.html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亦称《入楞伽经》、《大乘入楞伽经》。其译名分别出自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年)的求那跋陀罗(四卷本)、北魏的菩提流支(十卷本)、唐代于阗(今新疆和田)僧人实叉难陀(七卷本)。各译为四卷本、十卷本、七卷本。

由于求那跋陀罗(四卷本)的译本最早,更接近本经的原始义,因此流传广、影响大。我们也以四卷本为工作底本。针对佛僧对话,散文与诗句相互交叉的特点来进行标点和分段。

《楞伽经》经题解释
楞伽(梵文:Lankā)的字面意思,一是指“珍宝”,二是指“不可入、不可往的危险处”。
  最早出于《罗摩衍那》,是个地名,指锡兰岛。在岛上有个国家,称楞伽国,或楞伽城。《罗摩衍那》认为,在锡兰岛上有个楞伽山,山上居住了很多罗刹、夜叉,人皆不敢前往,故称为“危险处”。作“珍宝”解释时,释迦毗楞伽宝原为帝释天所持有之宝石,又作红宝石解释。
  第二个说法,楞伽是山名,或城名。释迦牟尼曾至此处,向夜叉王说法,因此称此经为楞伽经。阿跋多罗者是指入、无上之义,全意是佛陀入此圣足山所说之宝经。

《楞伽经》法门
大纲--性与相
佛在《楞伽经》所要开阐的就是性与相二门,而且是平均发展,这也是本经的特色之一。因此本经不但是性宗(禅宗)最高的经典,同时也被相宗(唯识法相)行人奉为圭臬[规孽Gui Nie](準則/标準),是学唯识法相学的人必读的经典之一。

佛在一般开示性相的经中,为适应众生的根机,不是偏于性上的阐发,即是偏向相上的探究,很少有二者并重的,因为光是性或相任何一门,都是很深奥的,除非是上上根熟众生,才能兼筹并顾。由于以上的原因,才有性相二宗的分野,乃至于有后世性相二宗之行人于学理上互相冲突、攻伐,不相水火之事。
然而从这部经来看,这些冲突、攻伐,都是莫须有的;因为佛说法度众生只在契机、契理、应病与药,各人的病不同,你吃你的药,我吃我的药,彼此并无妨碍,只要病好就行,而这“病好”即是契理,“各人病不同”即是契机;因此契机、契理并行不悖。是故佛随机而有种种善说,大根人则为说大法,小根人则为说小法。而本经则是为上上根熟众生所的如来自证境界;佛之自证境界则是无复妄想,万法一如,于法性、法相毫不偏颇,因此性与相在本经所占的分量是一样多的,这是以内容而言;至于其方法则是“藉相了性”,及“由相入性”,而其终极目的则在于达到“性相一如”的境界。若以图表示之,则如:

  1.内容:性-相(性、相不偏)。

  2.方法:相→性(藉相了性,由相入性)。

  3.目的:性=相(性相一如,如水与波)。

  所以然者,一切法总括来讲就是性与相二者,于法性及法相,若见有冲突,或见一、异、不一、不异,都是堕入经中所谓的四句之过。因此,性与相之争,在此是没有的,若有者,即是愚夫妄想,自心妄现。又,关于上表中的第三项“性=相”,有人可能会套个口头禅说是“性相圆融”,其实到此境界已无所谓圆融不圆融,而是性相一如,以诸法本如,本来是一个,如水与波,说什么圆不圆、融不融?又,诸法如《楞严经》中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不是你要不要圆它、融它--法如是故,非造作故。

细目--具体行法

以上所谈是楞伽法门的大纲,其细目则是欲使行人“顿了四门”、“顿离四门”,及到如来“自觉圣趣“。兹分别说之如下:

  (A)了四门

上面所提到的“四门”是:五法、三自性、八识、二种无我。

①五法:相、名、妄想、正智、如如。
众生以见种种“相”,认以为实,
而依此种种相起种种“名”,
然后更依此种种假名,作种种“妄想”;
若知此等相、名、妄想皆是虚伪无实,如翳眼所见空中华,即入“正智”;
复唯心直进,以此正智返熏七识,返照本性,即得登于“如如”之境。

因此,
相、名、妄想三者即是“世谛”、“生灭门”,亦是“染法”;
正智、如如即是“真谛”、“涅盘门”,亦是“净法”。

②三自性:
缘起自性(依他起性)、妄想自性(遍计所执性)、成自性(圆成实性)。
亦即是唯识法相宗所说的: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名称略异,其义则同。

a.以一切法皆依众缘和合而妄起,无有自性,故缘起自性又称“依他起性”。
b.众生依种种缘生无性之法而横起种种妄想分别,普遍计度执着,故妄想自性又称“遍计所执性”。
c.一切法虽现有众缘和合、离散、若生若灭等相,及众生依此等妄相复起无边妄想,然一切法实本自圆成,从本以来,无有增损,故其本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亦如六祖大师所言“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故称此性名成自性,又称“圆成实性”;圆成实之“实”者,以此性不虚妄,远离一切虚妄故,是故如来性德非是空无一物,故能普覆一切,成就一切,不落断灭。

③八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本经于偈问偈答部分一开始,大慧菩萨所问的第一个问题即是:“云何净其念?”“念”即是意念,意念即是心。这也就是问如何净其心。
然而“净心”与“净念”还是有点微妙的差别,因为心是指心体,而念则是心之功能业用,所以一个是体,一个是用。因此说“净念”只是净心之功能,令其不妄用;若说“净心”,则是于心体本身上下功夫。
然而心体无相,由用而显,故第一步入手先从其业用上下功夫,渐次能达到心体,因此大慧菩萨在偈颂中的第一个问题即问“云何净其念”。

再者,“净心”既然是一切佛法中最首要的问题,而心之组成为八识,故后来大慧菩萨在长行中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即是“诸识有几种生住灭?”这便与偈颂中的第一个问题“云何净其念”遥相呼应。

问诸识生住灭的种类,即是要了解心识的生灭相,通达心识的生灭相后,才有可能离生灭而入不生灭的本体。此不生灭的本体即是如来藏。

因此,本经一开始,即从对生灭的八识妄心,幽微深入的探讨,渐次入于对不生灭的如来藏之显发,最后达到诸识即妄即真,七识不流转,如来藏受流转等甚深义之揭示。若达八识生灭之相,其所依者实是不生灭的如来藏本体,即达不生之大旨。

④二种无我:即人无我与法无我,亦即是人空与法空。
人与法之所以空者,是因为人与法具无自体性。二乘偏证人无我,达人空,法执未断,故证有余涅槃;佛与大菩萨证法亦无我,故于涅槃法亦不执,是故不出不入:不住生死,不爱涅槃。不出不入故,二死永亡,不生不灭,得大自在。

以上略微介绍一下四门。

《楞伽经》最初的宗旨,即是欲令行人入于此四门,通达此四门,因此顿断烦恼,分证法身,所谓“不历僧祇获法身”即是此义。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即是下面的“离四门”,所谓“入乎其中,出乎其外”亦即是大慧菩萨赞佛偈的“远离觉所觉”。

  (B)离四门--觉自心现量,离心意意识

  如何得离四门?谓须觉了一切法皆是自心现量:五法、三自性、八识、二种无我皆是自心所现量,非有、非无、亦非非有无,离四句、绝百非,远离一切妄想,非言思所及,行者如是观察觉了,则得离心意意识。言“离心意意识”即是总言离四门,因为五法、三自性、八识、二种无我皆是心意意识之所变现故。因此若离心意意识,即得顿离一切相,亦即是“忽然超出世出世间”。

  (C)到自觉圣趣--入如来地

  若得离心意意识,即能二死(分段生死、变异生死)永尽,到自觉圣趣。“自觉圣趣”(或称自觉圣智)即是如来自证之境界,如能到此境界,即是入如来地,证如来法身。此即是本经最高的目的。又,此如来自证境界甚深不可思议,然本经最前头一开始,大慧菩萨承佛威神所说出的赞佛偈,即是暗示了如来此自觉圣趣的境界。行人发大心者,依此偈修,定当获福无量,亦当受十方如来慈愍摄受,以随佛学即是佛之真子故。

  

素食的理由

《断酒肉文》是中国佛教史上关于素食的一篇极其重要的文献,它汇集佛经中有关反对饮酒食肉的种种论述,并第一次以制度的形式,对僧尼不食酒肉作了严格的规定。

身为佛教徒的我们,都知道汉传佛教僧人吃素的制度,则是归功于梁武帝。在《广弘明集》卷二十六收录了他的《断酒肉文》,文章分为六个部分,第一步部分叙述梁武帝在天监十年召集,亲选《断就肉文》,文中例举僧人饮酒食肉不如外道和在家众者各九项,以及种种障道过患,依据释迦摩尼佛在《涅槃经》、《楞伽经》 等经教中教戒,严令禁止一切僧众不得再有饮酒食肉行为,否则将依王法治问,勒令还俗。这样的申令禁断酒肉后,部分僧尼仍持有疑义。所以,有了第二次集会论辩对话,当中有法师登座唱诵《楞伽经》、《央掘摩罗经》中有关断肉的经文。所以当得知《断酒肉文》里有引证大乘经典《楞伽经》,劝告人们不要食肉,所以对其中经文想要大概了解一下。经说:

这时,大慧大士又问佛说:“为什么学大乘菩萨道的人不吃酒肉和葱韭菜等等?希望佛陀再告诉我们这些问题,及其中的罪福作用。”佛陀回答说:“有很多因缘,不该吃肉,我现在简略地为您说些:
(一) 因为一切众生,从本以来,自性同体,而且都会辗转互为因缘,彼此做过六亲眷属。所以不应食肉。
(二) 驴、骆驼、狐、狗、牛、马、人、兽等肉,屠者互相杂卖。所以不应食肉。
(三) 肉类都曾吞食不洁净的气味而生长的,所以不应食肉。
(四) 其余众生,闻到肉食者的气味,都生恐怖心,例如屠户,狗见到了,都生出憎恶恐怖心,群起而吠之,所以不应吃肉。
(五) 肉食是修行人不能生起慈悲心,所以不应吃肉。
(六) 凡夫愚痴所习,以臭秽不净,当做甘香,此中无善可言,所以不应吃肉。
(七) 使您学一些咒术,不能成功,所以不应吃肉。
(八) 因此而喜欢杀生,看见了动物的形状,贪欲不舍,所以不应吃肉。
(九) 食肉的人,是被诸天人所舍弃的,所以不应吃肉。
(十) 食肉的人,口气很臭,所以不应吃肉。
(十一) 食肉的人,会多做恶梦,所以不应食肉。
(十二) 食肉的人,如果在山林之中,虎狼都会闻到他的肉香,所以不应食肉。
(十三) 肉食会使您对于饮食没有节制,所以不应食肉。
(十四) 使修行的人,没有厌离之心,所以不应食肉。
(十五) 我曾说过,我们对于所有的饮食,都作为自食子女的肉着想,但是为了疗
饥,所以便作为服药,所以不应食肉。

接着我们还可以在经文看到慈悲的佛陀为了众生所开的方便开遮:“我有时候,为了地理环境,与其他原因,制立遮戒,允许比丘们可以食五净肉 ,或说除了象、马、龙、蛇、人、鬼、猕猴、猪、狗、牛等十种以外,其余的肉是可以吃的。但那是为了时间地区等等原因的不得已的说法。现在在此经文中,却绝对地断除食肉,不论任何种肉类,都不可以吃它,除了疗病等不得已的原因以外,方便开遮,其余的便一切应断 。佛法修行的究竟处,甚至可断一切饮食,何况食鱼食肉呢!所以佛绝不叫人食肉。因为佛是以大悲心为前提的,应该视一切众生,犹如独子,所以不令人们自食子肉。”

五净肉:一、我眼不见其杀者。二、不闻为我杀者。三、无为我杀而杀之疑者。四、诸鸟兽命尽自死者。五、鸟残,鹰鹫等食他鸟兽所余之肉也。

http://book.bfnn.org/books2/1965.htm

一、本經的異譯
二、四卷楞伽與禪宗之關係
三、本經的特色
四、本經之內容
五、本經之組織及其大意

《楞伽经》用了海洋、风和浪的比喻来解释世界的现象变化,如何

《楞伽经》用了海洋、风和浪的比喻来解释世界的现象变化,如何理解此比喻。

在佛教的各种经典,都可以看到佛陀用不同的譬喻来说教。比如在《杂阿含经》中-佛陀把“五蕴” 比喻为“芭蕉”以说明无常的道理。

而在《楞伽经》佛陀却用了海洋、风和浪来说明心意识生起作用得境界现象。依南怀瑾著,书名“楞伽大义今释” 我把有关在这部经里有关于海、浪、风的经文及偈给大概整理出来。大慧菩萨所提出的每个问题和佛陀慈悲的作答,我个人觉得非常精彩和收益,也难怪本经为后世法相学者视为唯识宗宝典的原因。从探讨心理状态为形成五法的根源,再分析到心意识起作用的境界现象,最后,再提起如来藏本来是空无所有的,但因采集累积,便成为所谓业力互相辗转循环的因果关系。

首先,想要可以更了解经文的意思,我们先要了解每个比喻代表的是什么东西。

阿赖耶识 是 大海,本来是寂静的。
七识(分别)是 风 。
六识(眼等诸识)是波浪,因四缘而转。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二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所说心意意识,五法自性相,一切诸佛菩萨所行。
  所修。自心见等所缘境界不和合。诸佛菩萨境界不同。显示一切说,成真实相。
称真实义。一切佛语心。 诸佛教心。为楞伽国摩罗耶山海中住处诸大菩萨,说如来所叹,
海浪藏识境界法身。海浪藏识,即境界法身转识成智之谓也。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言:四因
缘故眼识转。何等为四?谓自心现摄受不觉。无始虚伪过色习气。记识性识性自性。欲见种
种色相。大慧,是名四种因缘,水流处藏识,转识浪生。

佛说:眼识所生观看的作用,简说是由四种因缘,才形成眼识随境而转的现象。就是这四种因缘。使平静无波似的藏识海中,掀起波涛汹涌的洪流。即全海生波,那平静的如来藏识,也就统统变为洪涛巨浪了。那四种因缘呢?一、自心现识的本能活动,与不知不觉间,具有吸收外景的性能。二、无始以来,就赋有色相习气所熏习的虚妄作用。三、心识分别的习惯。四、现行心理,随时随地要见种种色相的缘故。

  大慧,如眼识,一切诸根微尘毛孔俱生,随次境界生,亦复如是。

  眼识者,能缘之见分也。一切诸根微尘毛孔者,所缘之相分也。俱生者,顿生也。随次境界生者,渐生也。此顿渐二生,共有二义。一者,但约一识,或顿缘多境,境即顿生,或渐缘诸境即渐生,然皆识外无境。譬如镜外无像,海外无波。此则以镜海譬能缘,像波譬所缘。二者,通约诸识,或诸缘顿具,识即顿生,或缘有具缺,识即渐生。然皆藏识之外,无诸转识。亦如镜外无像,海外无波。此则以镜海譬藏识,像波喻转识也。故云亦复如是。大慧,即彼五识身俱,因差别分段相知,当知是意识因。彼身转,彼不作是念:「我展转相因,自心现妄起计着转。」而彼各各坏相俱转,分别境界,分段差别,谓彼转。如修行者入禅三味,微细习气转而不觉知,而作是念:「识灭,然后入禅正受。」实不识灭而入正受。以习气种子不灭,故不灭;以境界转摄受不具,故灭。
  
佛说:“又例如眼识作用发生时,所有的眼睛的生理机能,所有神经和细胞,以及所有的毛孔,都同时产生。而且眼识一生起了作用,其它心里境界,就会以次跟着引发。至于引发的情形,就像眼眨眉毛动一样,几乎是同时并生的。犹如猛风吹动了海水,整个的大海,就一变为波浪滔天了。当平静的心识海中,为外界境象之风吹动时,心中也就顿时生起了万象,由此洪涛巨浪,就汹涌不断了。“外境界风,飘荡心海,识浪不断。”虽然心里的浪潮,都是由于身心内外的境风所引起的,粗看起来,似乎都是心波动荡的一种心理现象,但细加分析,却各有不同的性质。也就是说:心波同是识浪所生,作用却有不同的区别。而且其中相辅相成,互为因果,配合心量和业力,以及时间和空间而发生各种不同的现象,越乳越深,越缠越紧,自心偏要执着虚妄的境象,不肯放舍。因为人们不能彻底了知外物的色相,都无自性,所以五识身-眼、耳、鼻、舌、身-就都随着外境色相的作用而转了。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
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胜跃而转生。

这是说:譬如一个大海,风平浪静,澄然堪寂,突然吹来阵阵的烈风, 使平静的大海,生起重重无尽的浪波,从此变如万叡怒号,天地晦冥,再没有停息澄清的时候了。如来藏正是如此,它本是澄然堪寂然,随缘常住而不变的,因内外境风的吹荡,便使寂然清静的本体,随变为浪潮起伏,跟着生起前面七识的种种作用。由此波浪互相撞击,奔腾澎拜,变转生一切境界,而无有止境了。

青赤种种色,珂乳及石蜜,淡味众华果,日月与光明,
非异非不异,海水起波浪,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这是说:这世间种种色相,乃至如地下的矿物,林中的植物,于天上的日月光华等等,追溯根源,也都是由如来藏识一体的变相。譬如海水既然转变成为波浪,波浪的形式与作用,和整个的海水便不同了;可是波浪的根本,还是由海水转变而来的。由物的方面来说,万类的分齐差别(分化和归类)也都是从此一体所化生。由心的方面来说,七种识的分别作用,也都是由如来藏识所转生。按:青赤等种种物色,是指眼根色尘的对象。乳及石蜜,是指鼻根香尘的对象。淡味众华果,是指舌根味尘的对象。日月与光明,是指身根触尘的对象。

譬如海水变,种种波浪转,七识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谓波藏识处,种种诸识转。
谓七识波浪,生于藏识海中。
谓以彼意识,思惟诸相义,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

这是说:譬如澄清寂静的海水,它一经变动以后,就转变成位种种波浪的现象。由心所生七识的作用,也是如此,也都是由如来藏所出发而和合俱生的。也就是说,当七个识生起作用的时候,如来藏识即全海成波;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第六意识,它会生起思维的作用,分别各个识的现象和道理。

譬如海波浪。是则无差别。诸识心如是。异亦不可得。

这是说:譬如海洋,当它起了海洋的作用时,它便全海成波,但现象和作用虽然有了不同,可是它们同为海水,却是本无差别的。当它由波浪还成海水的时候,只是现象和作用的平息,也并无另有一个所归还之处。一切识的作用产生,任然不离于心。

心名采集业。意名广采集。诸识识所识。现等境说五。
这是说:藏识就是能累积一切业力的根本,意识就是能广为采集业力的先锋。所谓一切唯识的作用,便是能识别和所识别的分别作用。以名数而言,虽有心、意、意识等等的差别,其实都是根尘相对,一念妄心之所起。当它对内外境界起作用的时候,便形成前五识,而前五识的对境未生分别之粗,也就是识的现量境了。

尔时大慧菩萨以偈问曰:
青赤诸色像,众生发诸识,如浪种种法,云何唯愿说
这是说:世间一切呈现的色相,乃至如青赤等等的光色,使众生们发生眼的识别作用,为什么却说它像波浪和海洋一样,只是一体的变相,完全根据如来藏而来的呢?还希望您为我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佛也就以偈回答说:
青赤诸杂色。波浪悉无有。采集业说心。开悟诸凡夫。
这是说:青赤等等的光色,也只是如来藏识变化而生的暂有现象而已,它们的更本,原来是空无所有的,就如大海的平静无波一样,只因自心执着成相,采集累积,便成为业力的依存作用罢了。所以佛说一切无非是自心之所生,用这譬喻使凡夫们开悟其中的真谛。

彼业悉无有。自心所摄离。所摄无所摄。与彼波浪同。

这是说:因心而有业,但业力的自性本空,如果自心摆脱了能摄取和所摄取的作用,那便同大海中中的波浪一样,就会返本还原,自己归还于清静寂灭的大海水了。

受用建立身。是众生现识。于彼现诸业。譬如水波浪。

这是说:众生们只于世间光色等等各种现象之中,互相资深受用,所以就形成身心性命的存在,这便是现识的境界。它在其中显现一切业力的因果,互相辗转循环,便如波浪的重重叠叠,层出不穷了。

这时,大慧又以偈语问道:
大海波浪性。鼓跃可分别。藏与业如是。何故不觉知。

这是说:佛以大海和波浪的现象和关系,用作识海心波的譬喻;但是波浪与海水,是有它的活动现象,因此可以用知识来分别的,业力和藏识的关系,如果也是这个道理,为什么人们都感觉不到呢?

佛又以偈回答说:凡夫无智慧。藏识如巨海。业相犹波浪。以彼譬类通。

这是说:因为凡夫们的智慧低劣,他们不能了解藏识是像澄清堪寂的海水。业力的现象,像大海,像大海所起的波浪一样,所以只能用譬喻来做说明,使他们以此类通,反求诸己,便可以开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