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无色界有色,无心定有心

佛说缘起遍三界,而名色、六处不离,有情依五蕴、六界立,色心和合乃成有情。又佛说有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三界;又说有无想定、灭尽定等二无心定。即称「无色界」,似乎有情可是无色(物质)者?即称「无心定」,也似乎有情可是无心(精神)者。然而,若有无色的有情,或有无心的有情,岂不是违逆了有情是色心相依不离的圣教。

由于佛弟子的认知差异,取舍差异,在部派佛教时代,就形成:
无色界有色无色之争,
无心定有心无心之争。

如分别论者(大众部、譬喻者亦同),就主张「无色界有细色」,「无心定有细心」,有部论师则持反对意见。
以下,依序说明彼此的争论与学派意趣。

首先说明「无色界」部分。

(一)无色界有色无色之争

无色界,指空无边处、识无边处、及非想非非想处。
既然称「无色界」,那么它是否全然无色?学派有异见。分别论者主张「无色界有细色」,有部主张无色界决定无色。分别论者之主张「无色界有色「的理由,如《大毗婆沙论》说:
「問分別論者依何教理說無色界亦有色耶。答依契經故。謂契經說。名色緣識識緣名色。無色界既有識亦應有名色。餘經復說。壽煖識三恒和合不相離。不可施設離別殊異。無色界中既有壽識亦應有煖。餘經復說。離色受想行。不應說識有去來住有死有生。無色界中既得有識。亦應具足有四識住。復有過難。若無色界全無色者。欲色界死生無色界。或二萬劫。或四萬劫。或六萬劫。或八萬劫。諸色斷已後死還生欲色界時色云何起。若色斷已還得起者。般涅槃已諸行既斷。亦應後時還起諸行。勿有此失。故無色界決定有色。」(CBETA, T27, no. 1545, p. 431b8-20)

分别论者列举三个圣教,以及「无色界无色」的过难,证成「无色界有色」的宗义。应理论者亦列举四个圣教,及「无色界有色」的过难,证成「无色界全无色」的主张:

「問應理論者依何教理說無色界全無色耶。答依契經故。謂契經說。色界出離欲。無色界出離色。寂滅涅槃出離有為。既說無色界出離色。故無色界定無諸色。餘經復說入靜慮時觀一切色受想行識如病如癰。乃至廣說。入無色定時。觀一切受想行識。如病如癰。乃至廣說。由此故知無色界中定無諸色。餘經復說。無色諸定寂靜解脫超過諸色。由此故知無色界中定無諸色。餘經復說超諸色想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入無邊空。空無邊處具足住故。無色界定無諸色復有過難。若無色界猶有色者。應無漸次滅法。若無漸次滅法。應無究竟滅法。若無究竟滅法應無解脫出離涅槃勿有此過故。無色界決定無色。」(CBETA, T27, no. 1545, p. 431b20-c6)

分别论者与应理论者,他们都有圣教及过难为依据,用来证成已宗学说,在各持己见下,逐形成学派之争执。其实,分别论者主张无色界有色的理由及归趣:有情是色心相依不离的,故无色界一定要有色(细色);由此,有情业果的连续才不成问题(否则,既有过难)。同样的,应理论者主张无色界全无色的著眼点在于:有情有心的厌离有漏杂染,渐次离染清静,乃至最后证得解脱。

(二)无心定有心无心之争
无心定,指无想定及灭尽定。即称「无心定」,那么,住无想定、住无想定、灭尽定的有情,其心心所是否全然不起?学派中有争议。如《大毗婆沙论》说:
「謂譬喻者分別論師執。無想定細心不滅。彼作是說。若無想定都無有心。命根便斷應名為死。不名在定為止彼意顯無想定都無有心。」(CBETA, T27, no. 1545, p. 772c21-24)
「謂譬喻者分別論師執。滅盡定細心不滅。彼說無有有情而無色者。亦無有定而無心者。若定無心命根應斷。便名為死非謂在定。為止彼意顯滅盡定都無有心。」(CBETA, T27, no. 1545, p. 774a14-18)

譬喻者、分别论师,以有情是色相依不离的立场,认为「无有有情而无色者,亦无有定而无心者」,之主张二无心定必是细心不灭,否者,入无心定的有情,命根应断,命根既已断,就是死了,岂是入定?有部论师认为:既然名为「无心定」,就表示心心所发灭,决定「无有心」;否者,就不应该称作「无心定」。

佛说缘起遍三界,有情依五蕴、六处立。那么,持无色界无色、无心定无心的有部论师,岂不是违背圣教?而且,「无心定无心」,「无色界无色」,岂不是有物质的有情、或无精神的有情?事实不然,有部论师说:决定是以第四静虑作等无缘,故要离遍净染方能现前,而无色界中决定没有无相定。灭尽定,则必以非想非非想处心为等无间缘,故要离无所有处染方得现前,而且唯有在欲、色界才能现起灭尽定,无色界觉不能现起灭尽定。由此,说明了一件事:有部论师是认为无色界决定不起无心定。如《大毗婆沙论》说:

「問何故生欲色界能起滅定。非無色界耶。答命根依二法轉。一色。二心。此定無心斷心起故。生欲色界起此定時。心雖斷而命根依色轉。生無色界色雖斷而命根依心轉。若生彼起此定者色心俱無。命根無依故應斷。是應名死。非謂入定。是故生彼界不起。」(CBETA, T27, no. 1545, p. 779b13-19)

「命根依二法转:一、色,二、心」;「生欲、色界起此定时,心虽断而命根依色转」;生无色界、色虽断而命根依心转,此即是有部论师解说无色界与无心定有情之业果联系的根本原则。这样,有部论师主张「业力是无表色」,「无色界无色」,「无心定无心」,有情业果相续、生命缘起的安立,都不成问题。同理,分别论者主张「无色界无色」,「无心定有心」,也是为了圆满解说有情业果相续、及生命缘起的安立。分别论者奉持过未无体论,业力是心法,有情是心色相依不离。有情如果生在无色界,现在没有色法,入了无心定,现在没有心法,将如何引生未来的色与心呢?如果能引生,岂不成无因而生?如果不能引生,岂不是中断了吗?故二世体无论者,必然的会倾向於主张「无色界有色」、「无心定有心」;否者,有情业果相续就无法安立。

小结

以上来分析,可见分别论者主张无色界有细色、无心定有细心,是在过为体无的时间观,既有情是心色相依的圣教下,发现到心识显然有间断的情形,因而发展了深潜的细心----细心不灭说。然分别论者欲有色心相依而渐渐的偏重於心,如主张细心不灭,业力是心法;又依据「寿焕识三和合」的契经,而说「寿随心转」。对于身力与身劣的论题,解说为「身力身劣无别自体。心有力时,说为身力;心无力时,说为身劣」。这些都是偏重於心的倾向。心色相依而偏重於心的倾向。心色相依而偏重於心,则与大众部及有部譬喻师一样,终将走上唯心论之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