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切有部的‘直接认知论’ 在认知过程方面,一切有部和分别说部也一样持‘直接认知论’,既是心识能在同一刹那内面对也同样刹那生灭的所缘(色、声、香、味、触、法)时摄取它的资讯。以传统佛学来说,就是心识能在同一刹那内‘了别所缘行相’。那是直接的认知过程。 在这里要提到的一个重要概念,既是:分别说部和有部,虽然提出‘刹那论’ – 一切法刹那生灭,但他们仍认为心识能直接摄取所缘。问题是这样的:《杂阿含》卷 11 第 273 经中所说「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 那是 眼 + 色 = 眼识生起 有人解读为眼和色是第一刹那,眼识生起是第二刹那,或者上面这句话起码表示眼识是后起的;眼识生起时,色早已灭去,那这眼识是认知什么呢?针对这问题,有部和分别说部都认为这眼识认知的仍是引它生起的那个所缘,所以这两个派系被称为‘直接认知论’(direct perception)。 对有部来说,眼识不是继眼和色灭去后才生起的;眼识和引起它生起的眼及色有所谓的‘俱生因’关系。 法光法师在他的英文著作《有关‘觉知’的阿毗达摩理论和争论》里面引述有部的众贤在《顺正理论》中这么解释上面所引的经文: 「如契經說。眼色為緣生於眼識。前生眼色。與後眼識。應非所依及非所緣。有無有故。非畢竟無。可說此是所依所緣。此亦應爾:彼眼識生時。眼色已滅故。應無緣力。眼識自生。無法無容為所依故。眼識唯緣現在境故。 若眼色識。不俱生者。則應眼色非眼識緣或耳聲等。亦眼識緣。同與眼識。非相屬故。 若薄伽梵。唯說前生眼色為緣生眼識者。則應說眼識唯用識為緣。自類緣強如種子故。前識為後識等無間緣故。既不說識為眼識緣。故知此中唯說俱起眼根色境。為眼識緣。… …又此經言。三和合觸。分明證故。若眼識生。眼色已滅。眼識爾時。與誰和合」( 大正 29p420c~421a ) (白话解: 就像经上说的,眼和色是生起眼识的缘。如果说眼、色、眼识不俱起,那灭去的眼和色不能成为后起的眼识的缘,因为眼色灭去变为‘无有’,眼识现起属于‘有’,‘无有’怎能成为‘有’的缘呢?‘没有存在’的事物是不可以说是别的事物的所依或所缘的。同样的道理,眼识生时,如果眼和色已灭去,那它们应该没有力量为缘,让眼识生起。如果这样,那只能说眼识自己生起[这在佛法中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法’,眼识就没有依据可以生起。再者,眼识只能认知当下(现在)的物体。 如果眼、色、眼识不是俱生的话,那灭去的眼、色就不是眼识生起的缘;换个方式说,如果这个论点可以成立,那耳和声也可以成为眼识生起的缘了,因为它们跟灭去的眼、色同样和眼识没有相属 关系。 再者,如果佛陀用意真的是前一刻生起的眼和色是这一刻眼识生起的缘,那他更应该说眼识以前一刻的识为缘而生起,因为同类(同样是识)的力量强,好像种子的作用。前识是后识的‘等无间缘’。但佛陀在这里没说‘识为眼识缘’,所以我们知道佛陀的意思就是‘眼根、色境和眼识俱起,是眼识生起的缘’。 还有,这段经文接着说‘三(眼、色、眼识)和合生触’,分明证实我们的说法,因为如果眼识生起时,眼和色就已灭去,那眼识这时和什么和合?)法光法师解释说: 「因此,以有部的立场来看,根作为识的所依、境作为识得所缘,必定和识在同一刹那存在;否则佛陀立下的识由‘二(根、境)决定’生起的原则就被违反了。也因了‘俱生因’,虽然三法同时生灭,外境仍可以被直接认知。在眼根‘看见’外境的同时,眼识认知外境。但眼根‘看见’却不能识知,只有眼识才有这个功能;但眼识所识知的也不过是外境的‘共相’(是色还是声等),只是‘了知’而没有‘分别’。这没有分别的,只是了知所缘的属性的感官‘识’觉,就是‘直接认知’的‘现量’。但这能现量(直接认知)的识不是‘智’[资讯、知识];只有和‘识’相应的‘慧’心所才是能分别的‘智’。 众贤解释说 「… … 現量總有三種。依根領納覺慧別故。依根現量。謂依五根現取色等五外境界。領納現量。謂受想等心心所法正現在前。覺慧現量。謂於諸法隨其所應證自共相(《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大正 29p736a ) 就是说,现量有三种: 1. 依根现量:依靠五色根(眼耳鼻舌身)及五境(色声香味触)而起的识,直接缘取外境 2. 领纳现量:心心所现起 3. 觉慧现量:也叫‘觉了’现量;即了别、觉知外境的属类(共相)或特有的性质(自相) 从这三类的现量看,我们可以清楚了解,其实依根现量指的是眼识,不是‘看东西’的眼根。第二领纳现量本质上就和依根现量连接上,因为心所一定随心识生起,而依根现量已经是指识,所以有识就有心所,心心所对同一个境(所缘)起作用。第三觉慧现量是第二刹那生起的意识,它对第一刹那的依根现量和领纳现量所得到的直接经验作反映,而完整地对前刹那的现量产生理解。这觉慧现量也属于‘直接认知’,因为它是针对前刹那的感官认知而产生的清晰觉知。… … 只要其他相应的心所的力量很弱, [没有介入现量的过程] ,那这觉慧现量和前面的两种现量一样,只了知‘蓝色’,既是了知共相。 “但是如果其他心所的力量很强,那觉慧现量就会通过名句文身(语言)了知‘这是蓝色’。如果是这样,则这已不是‘现量’了,而且这时在运作的心心所行相也可能是错误的。… … (法光法师《有关‘觉知’的阿毗达摩理论和争论》137-138、139 页)” 上面这一段文字,和《蜜丸经》里第四个阶段开始的认知过程相符合。有部的‘直接认知’过程,可以用下列图表解释 第一刹那 眼 + 色 + 眼识 = 认知‘色’的共相 (依根现量(根识) + 领纳现量(心所作用)) 第二刹那 意 + 色共相的认知 + 意识 = 觉慧现量 经部的‘比量认知论’ 对经部而言,经中说‘眼色为缘生眼识’,眼和色是因,眼识是果,一前一后;所以当眼识生起时,眼和色已灭去 。那眼识认知什么呢?它认知的是色在灭去前留下的影像,就是说第一刹那色灭去前会留下影像,第二刹那眼识生起,就以这影像为所缘,而认知第一刹那的色 这理论,对于后世唯识家‘一切唯心’、‘心有境无’的教义,有很深远的影响。但要注意的是,经部仍确认外境的客观存在,只不过我们不能马上认知它,而是通过认知它的留影,而推论它曾存在;唯识家更推进经部的理论,认为外境并没有客观、实际存在,它只是我们心识的作用而已。 |
|||
说一切有部的“直接认知论”和经部“比量认知论”的同异
认识论 (epistemology) 是西方哲学中颇重要的一系,论究什么是知识和获得知识的方法及过程。 佛教中,虽有派系不同,但各派都有一个共识:煩惱未斷時,覺知上出現了歪曲的認識,那如果錯誤的成分愈少,心也就愈逼近真相。再者,世出世间的知识,都在‘智/慧’的范 畴内。这样,认识论就和解脱论挂钩,因此,了解认知这个过程,并认清这个过程中的错谬点,就成为了修行解脱的重点。
1、有部和分别说部的同点
a、有部和分别说部都有同样的‘心心所相应论’;
b、在认知过程方面,两个派系也 一样持‘直接认知论’。
在这里要提到的一个重要概念,既是:分别说部和有部,虽然提出‘刹那论’ – 一切法刹那生灭,但他 们仍认为心识能直接摄取所缘。问题是这样的:《杂阿含》卷 11第273经中所说「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
意思是眼 + 色 = 眼识生起
针对这问题,有部和分别说部都认为这眼识认知 的仍是引它生起的那个所缘,所以这两个派系被称为‘直接认知论’(direct perceptio
2、有部和分别说部的异点:
a、 有部——直接认知
经部——比量认知(间接,推测)后得出
b、 有部——眼识和引起它生起的眼及色有所谓的‘俱生因”(同异刹那)关系。
经部——眼识和引起它生起的眼即色是前后关系。
c、 有部——现量(直接认知);根境识同时因果
经部——比量(推测);根境为因,识为果
d、 有部——同步认知,三者同时,一时完成,缘当时(当时即缘法尘)。
经部——先后,缘留下的影像。(缘法尘谢下的影子)
有部的理由:
a、 根是识所依,境是识所缘,所以,必定同时存在。
b、 佛陀的‘二(根、境)决定’生起的原则不可违反。
经部的理由:
a:它认知的是色在灭去前留下的影像,就是说第一刹那色灭去前会:留下影像,第二刹那眼识生起,就以这影像为所缘,而认知第一刹那的色。
b、外境曾经存在,因为眼识(或任何其他的感官识觉)能认知的是前刹那的色 (或声等其他的外境)所留下的影像,而因为现在这认知,就知道前刹那的色曾存在过。这意味着,对经部而言,我们所认知了别的,并不是现在生起的外境,而只能因为我们的认知和了别,而推论外境曾经存在,我们无法同步认知现在的现象。
生因,根、境、识同时生灭,但仍然可被认知,(根只见不分别,识只了知不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