犢子部

犢子部

犢子部(梵語Vātsī-putrīyāh),與大眾部、分別說部、說一切有部等四大派思想為部派佛教之大綱,其獨特主張是業報所依為實有的「補特伽羅」。犢子部,在摩臘婆形成一個佛教中心,與中印的那爛陀寺抗衡。約在西元前二世紀,犢子部隨塞族(新疆)入侵印度而有更大的發展,塞族在印度以行商弛名,西面臨海商業遠至波斯、羅馬、阿拉伯等地,供養犢子部的長者居士故多是商人,種種因緣下互動發展。有稱犢子部為跋耆子,因其對化地部來說是反對派。亦有稱其為可住子弟子部,因相傳其屬羅睺羅系,羅睺羅師為舍利弗,所以此系以《舍利弗毗曇》為據典了。

犢子部是宗論的,尊《舍利弗毗曇》為學說根據和抉擇道理的標準。但三藏散失,現僅存一部二十二頌的《明了論》(律論),犢子部與說一切有部思想相若,所以兩部同誦《中阿含》,兩部律藏也相近,亦同重《舍利弗毗曇》。犢子部主張:(一)隨眠與心不相應;(二)涅槃有三類-學、無學、俱非(通說是有餘、無餘兩種);(三)加入阿修羅說輪迴有六道(通說五道);(四)執「補特伽羅」為實有的我。

佛教的「無我論」在印度宗教史中相當重要,除了順世論外,只有佛教不承認有我,五蘊人身仍因緣和合而起,因緣散即沒有「我」,但無我之下,誰作業?誰受果?輪迥所依為何?
『若我實無誰能作業誰能受果。』《阿毘達磨俱舍論》卷30
『若定無有補特伽羅,為說阿誰流轉生死?若一切類我體都無,剎那灰心于曾所受久相似境,何能憶知?若實無我,業已滅壞,云何復能生未來果?』《阿毘達磨俱舍論》卷30

佛教普遍說「業」皆於思,是心靈活動。
『思是業性,造作意強』《俱舍論》卷1
『業有三種謂身語意。且起身業必依身心。身心各依自因緣轉。因緣展轉依自因緣。於中無一自在起者。一切有為屬因緣故。』《阿毘達磨俱舍論》卷30

犢子部認為身體動作、語言表達等「表業」,並非完全屬於心理範疇,而是一種具物質性的東西。特別針對說一切有部等的,唯心學說色彩濃的派別。

參考: 1.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2. 呂澂《印度佛學源流略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