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寳和尚讲述
第一章 禅波罗蜜略谈
今天给大家讲讲禅。
一提到禅,大家都会有一种印象:无上法门,但是难解难学。又因为禅定中会有种种境界,以《楞严经》记载的五十二阴魔为代表。而众生自己又没有办法去解决、面对。所以大部分人都选择放弃禅修。
今生能够走上禅修的行者,是真行者,是大行者,是无上行者。通过我们这次一起学习“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大家会对此有所了解和体会。
在此也祝愿大家,可以通过此次的善因缘,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解脱路上早证菩提。
这次虽然说讲禅,但实际上通过禅法的学习,已经可以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教法从始至终的略讲一遍,其中的深意,是可以直接通达如来密因的光明如来藏的。甚深佛法,无量法门,圆融无碍,是可以让我们这些三界苦海流转的凡夫,脱凡登圣的。无论什么法门,无论什么宗派,其一切果位皆在禅定之中。如果行者可以深刻的理解禅的义理,便会很自然的明了清晰一切佛法,不需要再向其他的地方去找寻。
所以,菩萨乘的菩萨行门记载:就像我们牵扯一件衣服的一角,而整件衣服便会随之而动。我们要明白禅波罗蜜的核心,重点是广发菩萨发心。也就是说,真正的行持度众之法,勤求菩提。我们还需要辨别真伪,要学会拨开表面看本质,善于抓住修行的关键:如果想具足诸佛菩萨的行持和智慧,只有禅,最为摩尼宝珠。得此一宝,便可得诸宝藏。所以我们应该发心修习禅定。
既然我们大家想学习禅,修习禅,那么首先应该知道禅修的原理、道理,明白其修行方式、方法是真实不虚的。在道理上、逻辑上一定要明确而清晰,没有混乱的。才可能一路指引我们修行的道途。
禅,幽深高远,广大无边。没有所谓顿悟的方法。所谓顿悟,还是需要渐修,渐修方可顿悟。所以我们想修习禅定,必须一步一步的走稳,必须慢慢的由浅入深。也就是需要修行人弄清楚禅修的次第。
在禅定中,我们的功夫是由浅入深的,我们的境界,也会由浅入深。所以我们必须知道禅定当中的心法要诀,以此确保我们自己少走,甚至不走弯路。
掌握了禅修的心法,在具体的禅修过程中,便会善巧方便,而不是死坐禅、坐死禅。掌握了禅的最为核心的法要,我们便可以种种对境生种种法、种种方便成种种果。智慧圆融,解行无碍,假以时日,必有所证。
修行人还需要明白所谓证悟,都是由我们自己的内心因感而发,相由心生,心有所感,必会生出果报。而禅修的果报,一定会是舒适而安逸的。当我们自己通过修行有所成就,那么就可以去帮助、度化别人。
在禅修的过程中,也有很多方法,比如十遍处、十念处等等。当我们细致了解,并且亲自实践了禅修中各种修行方法之后,会发现所谓一一法度一一人,不同的方法针对不同种类的行者。法无高下,是法平等。不过都是为了度众而已。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考量,我们可以对于禅修有一个初步的、相对全面的了解。从而明了禅是总摄一切众生修行法门的道理。
《大品经》云:菩萨从初已来,住禅波罗蜜中。具足修一切佛法,乃至坐道场,成一切种智,起转法轮,是名菩萨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
有十种发心而禅修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并非禅修之大道:
第一, 为利养,发心修禅。这样的行者多数属于发地狱心。
第二, 邪伪心,为了自己出名,想让大家赞美他、赞叹他而发心修禅。这样的行者多数属于发鬼神心。
第三, 还有的行者修禅是为了自己的眷属,想通过自己的修行以帮助自己和家人。这样的发心属于畜生心。
第四, 还有的行者修习禅定,纯粹是为了攀比、嫉妒,想通过禅定而展现自己是个修行人,这种发心属于修罗心。
第五, 也有一些行者,而且占了大多数,他们是因为畏惧恶道苦报而发心禅修。想以此熄灭自己的不善业力。这样的行者,属于发人心。
第六, 拥有上一种发心的行者,往往还伴随着想升天界得大安乐故,发心禅修。这属于发六欲天心。
第七, 还有的行者想通过禅修得到大神通,可以势力自在,这属于发魔罗心。
第八, 有的行者想让自己拥有智慧,彻底摆脱疾病的烦恼,利智捷疾而发心禅修,这样的心属于外道心。
第九, 还有一些行者,为投生成为梵天人而发心禅修,此种属于发色无色界心。
第十, 仅仅为了出离三界,寻求个人解脱,追求一种常乐我净的状态而发心禅修是属于声闻、缘觉的二乘。
以上十种行者,善恶的抉择虽然有区别,因发心的层次有所不同,而所得到的的果报也是相差悬殊的。但是其中的共同点,却是都没有大悲心而摄受众生的正念。不是沉迷于五欲六尘的苦海,就是执着妄想于存在一种常乐我净的状态。堕入两边,不趣中道。如果以以上几种发心禅修,终不与无上正等正觉相应。
修习禅定,首先需要菩萨发心,其次在整个修行的次第中,以菩萨行愿力而行持。
第一,以中道正观,了无诸法无常,清楚世界宇宙本源的真实面貌,明白诸法无我,以大悲心怜悯一切众生。可以发甚深广大誓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未度者令得度,这是“苦”圣谛。
烦恼无尽誓愿断,未解者令解脱,这是“集”圣谛。
佛道无上誓愿成,未安者令安宁,这是“灭”圣谛。
法门无量誓愿学,未涅槃者令涅槃,这是“道”圣谛。
四弘誓愿对应四圣谛。在声闻、缘觉的二乘境界,行者还不能够从究竟意义上了知四圣谛。但是因为四圣谛本身的内容真实不虚,所以这并不会给我们的修行、修证带来太多的障碍。而在菩萨心中,已经了知诸法无常的实相,但是为了利益众生,依旧善巧方便,依此四圣谛而接引、救度众生。其心量广大,所以称之为“弘”。大悲怜悯,慈航倒驾,亲自实践此四弘誓愿。心如金刚,发心不退不改不没。而且要求自己必须究竟圆满,所以称之为“誓愿”。行者如果可以具足的真实发起此四誓愿,就会了知此四心可以俱摄一切心,一切心即是一心,再究竟的说,实无一心可得。具一切心,才可以称得上是清净菩提心。因为有了这样的心量,方可称之为菩萨。所以摩诃衍论有偈云:
若初发心时,誓愿当作佛,已过于世间,应受世供养。
第二,真实发菩萨心而修习禅定者,为了不舍本誓,而必须修习菩萨道。如果只有空发心而没有实际行动,那么就像欲度生死苦海而不准备舟筏;久病之人只遍访名医,求得灵丹妙药而不肯服用;乞丐得遇珍宝而不知拿取;想出门旅游而又一步不肯离开家门。这样的人,只是空发愿,而不是菩萨乘的真发心。
那么真正的菩萨又要怎么样做才能圆满次四弘誓愿呢?这便是应该培养甚深禅定。
四弘誓愿甚深广大,行之大难大难。所以必须依赖佛法无边的神通力。而只有修习禅定,才能得五神通。所以说,想根除烦恼,除了禅定,并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方法。从禅定中,我们能发起真实的智慧,用智慧才能解开烦恼的心结。没有禅定的功夫,生起来的就叫做鬼点子、小聪明。就像风中的油灯,实在是不太靠谱。老话说:聪明反被聪明误,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我们想真实的明白宇宙的万法,应当知道一切功德智慧,全部都在自性之中,而唯有禅定才能发起自性。摩诃衍论云:
若诸佛成道,起转法轮,如般涅槃,所有种种功德,悉在禅中。
菩萨可以得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境界,只要发起一个心念便可以具足百千万种修行,能悉知悉见无量无边的修行法门,全部都是因为禅定的功夫。
如果不禅修,甚至连色界、无色界,声闻、缘觉、菩萨都谈不上,更何况想证得究竟佛陀妙觉果位。所以说,如果我们真心修行,荷担如来家业,必须先得入禅定的金刚三昧,行动坐卧皆在定中。过去诸佛,诸菩萨无疑不是经过了万劫思维而究竟明了禅定的功德,方可圆满四弘誓愿。摩诃衍偈云:
禅为利智藏,功德之福田。禅如清净水,能洗诸欲尘。
禅为金刚铠,能遮烦恼箭。虽未得无为,涅槃分已得。
得金刚三昧,催碎结使山,得六神通力,能度无量人。
嚣尘遮天日,大雨能淹之,觉观风动之,禅定能灭之。
一位发心菩萨而修习禅定,一切的家业都可以放下,辞亲出家,识真达本,解无为法,不惜身命,常处寂然自在,没有什么值得留恋,这才叫做“大布施”。
菩萨为了禅修,身心寂静,六根关闭,不染外尘,所以自然就不会像凡夫一样胡作非为,所以叫做“大持戒”。
禅修的开始阶段,因为需要克服我们自己无始劫的业力、习气,所以需要极大的忍耐力,一切的境界,一切的荣辱,都可以安住下来。即使业果感召,有众生前来干扰、加害,也因为担心如果自己起心动念则会影响禅修,所以不生瞋恨苦恼,这叫做“大忍辱”。
菩萨禅修,一心精进,即使身体体力不支,也不会中途放弃。就好比钻木取火的道理一样,在火苗没有升起之前,我们是不可以中途休息的。菩萨们精进禅修,有时会达到常坐不卧,统摄自己所有的内心杂乱妄想,不敢有丝毫的放逸。因为我们自己过去的业力不同,善根不同,福德不同,即便几个月、几年、十几年,甚至于几十年,都还没有什么“消息”,菩萨乘的菩萨也是不会退却的,所谓难行能行,所以叫做“大精进”。
因为禅定会生起究竟的智慧,就像山间的泉眼一样,自然涌出,能知生灭的实相法,而非人世间的小聪明。禅定深厚而引发神通,是在自然不过的事情了。所以如果我们发争强好胜的心而修习禅定,便是发修罗心。禅定具足一切智慧,包括“道智、种姓智”等等。所以叫做“大智慧”。
再加上禅定本身也是度众生的一种方式,加上前面的五个,统称为“菩萨六度”。摩诃衍偈云:
般若波罗蜜,实法不颠倒。念想观已除,言语法皆灭。
无量重罪除,清净心常一,如是尊妙人,则能见般若。
因此,禅修法门具足一切方便波罗蜜,一切方便善巧皆在其中。但是要求行者必须契入禅机,如果不能得入甚深禅定,根本就谈不上明心见性,更何况接引众生。
菩萨身在深山独处修习,而心不舍离众生。就像当我们生病的时候,需要服药休息,把手头的工作暂时性的放下。当我们病好了,身体痊愈了,便可以像一样的工作和学习。菩萨也是如此:于闲静处服用禅定之药,排除自身的深重烦恼而得真是智慧法身慧命,之后返还六道,广度众生。如是种种因缘,菩萨发心而修习禅定,其心坚固如金刚,天魔外道,以及二乘等众,不可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