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師外道的各種學說,佛教的中道如何否定六師外道的各種學說

六師外道分別為:
1)富䔵那迦葉
-否定善、惡之業報
-道德否定論;
-否定善惡之業有其相應之根
-倡導「無作用論」
-又名無道德論者
2)末伽梨拘舍梨
-裸形托缽教團生命派(ājīvika教、邪命外道)的始祖
-決定論者
-倡導「無因而有論」
-主張苦樂不由因緣, 而惟為自然產生
-認為修行淨化乃徒勞無義
-宿命論之自然論者
-佛教稱此派是「邪命外道」
3)阿耆多翅舍欽婆羅
-否認因果論 Ucchedavāda / Natthikavāda
-否定了物質以外的精神力量
-以物質享受及快樂為人生之目的,排斥一切嚴肅的倫理觀念,亦稱順世外道
-七世紀後被稱為遮盧婆迦(Cārvāka)的始祖
-唯物論者,認為人是由地、水、火、風等「四大」所組成
-又名『斷滅論』
4)迦羅鳩馱迦旃延
-無因無緣眾生染著,無因無緣眾生清淨
-眾生沒有能力去改變自己的命運
-一切眾生是由地、水、火、風、苦、樂、命我 (壽命)七要素所組成
-其七元素永恆存在, 歸結為「命亦無害」;不會有真正死去的人,自然也沒有殺人者
-也屬於一種唯物論
-極端多元論 Radical pluralism
-主張心物永不消滅,倡導世間常存論
-又名『定命論』
5)尼幹陀若提子
-主張苦樂、罪福等皆由前世所造,必應償之, 並非今世行道所能斷者
-極端自律苦行
-四種防護禁戒
1 以防(殺生之惡)
2 控制(殺生之惡)
3 抖落惡
4 連制惡
-倡導定業論
-又名『道德論者』
6)珊阇耶毘羅胝子
-主張不可知論,且認為道不須修,經八萬劫自然而得
-認為以主觀的見解,作相互的批評,是徒勞無益的
-真理、是非、善惡是難以判斷的, 應捨棄探求,專修禪定
-又名『懷疑論者』

而佛教的中道是佛教的根本立場,中道就是超越有無、增減、苦樂、愛憎等二邊之極端、邪執,是不偏於任何一方的中正之道,離於偏執,履中正而行,這才是解脫之道。而六師外道的六十二種見解歸納為二種邊見(二邊),而亦因此為佛教中道立場所否定。為了不落於偏見,因此「離於二邊,而說中道」。在修行上,要不偏於苦行或縱樂的生活;在思想上,要離於有或無、常住或斷滅兩種極端的見解。所以,中道具有實踐上與理論上的兩種不同意義。在實踐意義上的中道,以實踐八正道為主;理論上的中道,就是緣起。

當時印度思想界所流行的六十二種或偏於常、或偏於斷的見解,佛陀在《梵動經》中一一駁斥其謬誤,並矯正諸沙門、婆羅門各趨極端的思想,而提出無上的中道第一義諦,即四聖諦。

佛陀在《梵動經》中一開始教誨弟子們:不要因他人對佛教的詆毀或稱讚而起舞,否則只會徒令自己陷入瞋怒與貪愛的泥淖之中。又一般孤陋寡聞的凡夫只會看見佛教的表面優點而稱讚,但這種稱讚是很膚淺的,因為凡夫並未真正認識三寶的可貴之處,所以一般凡夫所稱讚的不過是「小緣威儀戒行」而已。唯有聖弟子已了然三寶的珍貴,能擺脫世間六十二種外道邪見的羅網,領悟四聖諦,他們對如來的稱讚才是真正的稱讚。最後,佛陀說道此經能摧毀及撼動一切外道沙門、婆羅門、天神、魔王、梵天等心中的邪見,所以應當稱此經為義動、法動、見動、魔動、梵動,簡稱為《梵動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