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是梵語,新譯為阿笈摩,義為法歸,有萬法歸趣於此而無遺漏的意思。用巴利語,則名為尼柯耶,其義為集或部。因為南傳巴利文藏所用語文,接近佛世所用的俗語,故一般以為南傳五尼柯,較之北傳根據梵文譯出的四《阿含經》,更富於原始色彩。尤其南傳五《尼柯耶》是由一部所出,北傳譯成漢文的四《阿含經》,所屬的部派不一。
四阿含:1.雜阿含,即隨事義之相應者如修多羅,祇夜、伽陀等類別而編次之,故南傳稱為相應部。其義相應而文則雜
碎,故名雜阿含。
2.中阿含及3.長阿含,乃是以篇幅的長短得名,經文不長不短者名中阿含,經文很長,則名長阿含。
4.增一阿含,是以數字相次而集經,一而二,二而三,一一增加,乃至多法,故名增一。
另,所謂雜藏,或為四阿所未收,或自四阿含中集出。而其多數為優陀那的小集,或為本生等的傳說。其源本佛說而為阿含所未集者,故別名謂之雜藏。此與阿育王時的佛教大勢有關,當時西系上座之深入西北者,尊雜阿含;西系之別為中系﹝分別說系﹞者,尊長阿含;東系的大眾部則尊增一阿含。三系所持意見互異。然而中系的目犍連子帝須,態度温和,似得東系之合作,故在主持第三次結集時,分別取捨東、西各系之善,並對於優陀那小集、和本生等傳說,雖有小異,亦視為可以存留,故集為第五雜藏,附於四阿含之後。這也就是南傳于尼柯耶之末小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