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寶本<<壇經>>有指惠能早於賣柴聽客人誦<<金剛經>>心已有所開悟。 及後五祖弘忍為說<<金剛經>>至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句, 言下大悟。這語應該如何理解?
佛教說事物有生、住、異、滅四相, 一切法由出生步向消滅, 必經住及異階段。 住是事物總會一段存在著, 異是變異喪失。住是內識作用於外在, 顯現一種心靈活動性質。 我們認識世界, 總是通過五根攀緣五境, 通過意識概念化、统合、安排、分類、整理、成知識。 外在世界與我們內心造作是否相應呢?
一切法都是無常變化, 我們語言、知識強行停駐萬變世界來表述它。 其實所認識到是識心主觀造作, 是住的作用, 不是世界本來面目。
每個認知、每個念頭都是住相, 不斷住相、 不斷執著、不斷顛倒。 住是黏滯, 因心識留駐, 不能如實證入空境。 一切法緣起性空, 各各有用, 關鍵是否住相。 生命即是心,心活就在於念念不著、 念念如實。 <<金剛經>> 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惠能領悟心通。
五祖以般若掃蕩諸相, 呈顯真心。 惠能偈 :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現在般若補充, 活活潑潑大悟了。
惠能道出體會 : 「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遂啓祖言、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不生減、 何其自性本自俱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