綱絡上碰到一篇文章及詩, 感覺值得分享一下 「莫道水清偏得月, 須知水濁亦全天, 請看風定波平後, 一顆靈珠依舊圓。」- 宋林季仲大德 行耆通達, 有得全月(如來禪), 有得濁水(祖師禪), 但究本性, 無有分別, 因水濁者, 尚需任運, 以求圓覺。 行者辨圓覺, 應隨順自然。 如來禪是一階一階修來, 把習氣毛病慢性地轉, 例如三界九地。 色界四禪, 由有漏智修得無漏智, 有為境界証入無為境界。 行者循序慚進慢慢地修, 到圓滿的自性, 就得到全月。 |
|||
E-Learning Programs |
|||||||
|
|||||||
|
|
如来禅与祖师禅的四点分别
1.藉教悟宗与教外别传
由于宗旨不同,如来禅重视佛教经典,主要奉《楞伽经》,般若类经典或《金刚经》,主张用经教发明心地,强调知解。祖师禅则以”教外“自居,打出”教外别传“的旗帜,以与藉教悟宗的禅法相区别。祖师禅认为,佛教的真髓,禅法的密意,不以文字言说,而直接地以心传心的体验方式传达。这种对语言文字的超越性才表现出真正的禅法和更高的境界。
2.真心体用与自心显用
如来禅与祖师禅都认同众生本来具有佛性,这一点是相同的,然而对佛性的体与用,或者说对真心、佛性作用的看法则不完全一致。如来禅强调真心的体和用的区别,强调真心的用是依持真心本体的作用,据此而预设一超越的分解,通过分解以显示超越的真心,显示真心本体的作用。
祖师禅不同,它把真心、佛性和自心、自性等同起来,以自心、自性表示众生本来具有的超越的真心、佛性,全面的、充分的肯定自心、自性的意义和作用,认为语默动静,作恶造善,乃至全部贪、嗔、痴都是佛性的作用、表现。祖师禅强调作为真心、佛性的自心、自性的当前的觉悟,排除显示超越的真心、佛性的分解功夫。
3.渐修顿悟与无修顿悟
自达摩祖师以来,如来禅并不排斥顿悟,而是主张通过渐修以达到顿悟的境界,为此提倡坐禅、看心、看静等渐修方式。祖师禅不讲渐修,而主张无修,所谓无修就是顺其自然,随缘任运,无修而修,修而无修。临济义玄在自心显用、平常心是道的思想基础上,进一步主张无事是贵人,提倡不看经,不坐禅,而在日常行事中随时体悟禅的境界,提倡生活就是禅,无修即是修的平俗化的禅修模式。
4.人格理想与艺术境界
如来禅和祖师禅通过不同的禅悟方式而使个体生命意义飞跃,进入宗教境界、道德境界、哲学境界与艺术境界。如来禅与祖师禅都追求禅修成佛的境界,这点是相同的。然而如来禅更偏重于宗教道德的修持,欲望的排除,观念的调整,人格的提升,而祖师禅则把终极理想落实在现实生活中,强调现实生命就是佛性的体现,主张在现实活动中获得情趣和美感、自得与满足,在感性直观中获得一种特殊的审美愉悦体验,从而在心灵的深处发挥、提升出一种灿烂的意识境界。
试述 “如来禅”与“祖师禅”主要区别。
试述 “如来禅”与“祖师禅”主要区别。
禅宗的「顿悟禅」,古来就有「如来禅」、「祖师禅」之分别:
1、「如来禅」:《楞伽经》卷二云:“云何如来禅?谓:入如来地,行自觉圣、智、相,三种乐住,成办众生不思议事,是名「如来禅」。”在唐代初期,有华严宗五祖宗密禅师将‘禅’分为5种,其中‘最上乘禅’,或称‘如来清净禅’(如来禅),又名‘一行三昧’、‘真如三昧’。他认为‘如来禅’是顿悟自心无漏之智性(佛性),并以此为达摩门下相传的最上乘禅法。
2、「祖师禅」:可是,到了中唐以后,禅门盛行棒喝、参话头等禅法,并有仰山慧寂禅师另立‘祖师禅’的名称,以此作为达摩所传的心印,表示祖师们口耳相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以心印心的「祖师禅」,认为这才是胜过「如来禅」之一味清净禅法。
《宝林传》云: “达摩曰:「明佛心宗,行解相应」,名为祖师。”其实,‘如来禅’、‘祖师禅’都是强调「明佛心宗,行解相应」,不能绝然分割的,因为二者都注重当机活用,以圆满佛心为宗旨,以经典为根本所依,以见性为目的。中峰大师谓“如来禅与祖师禅,一手何分掌与拳?”。可见‘如来禅’、‘祖师禅’只是当时宗师们应化教化之方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