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導師如何將中觀思想判攝為“性空唯名論”,試說明之? 印順導師將整個大乘佛教的思想派分為三系,這三系的思想特徵分別是:性空唯名、虛妄唯識、真常唯心。在印順導師的此一著名判攝裏,中觀一系的教理,其哲學的基本走向在於彰顯「性空唯名」。所謂的「唯名」,即是指「唯假名」,也就是說,一切法的存在皆為施設的存在,皆為原因與條件下的存在。「性」即「法性」,即是指「事物存在的真實樣態」,法存在的真實樣態是缺乏本質的,也就是處於「空性」的狀態。基本上,中觀學派「假名」的概念與唯識學派「唯識」的概念相同,都是為了安立事物的存在而來。對中觀學派而言,事物所謂的存在性,事實上只是藉由世間的名言概念而被安立出來。 中觀學派的根本立場:「俗有真空」、「無自性」與「空」。「空」是中觀學派裏很重要的概念,所以龍樹一系的思想在中國佛教的傳統裏,往往也被冠以「空宗」之名。在中國佛教的傳統裏,使用「空宗」一詞,往往是相對於唯識學派的「有宗」而言。其實,中觀思想當然也要解釋眼前的一切存在是怎樣的存在,它並非只說「空」而不說「有」的,就如同唯識學派也非只說「有」而不說「空」一樣。 在《無諍之辯》一書中,印順導師說到對此的意趣,他說:「凡是圓滿的大乘宗派,必有圓滿的安立。一、由於惑業而生死流轉,到底依於什麼而有流轉的可能。二、由於修證而得大菩提,到底依於什麼而有修證的可能。這二者,有著相關性,不能病在這裡,藥在那邊。著重這一意義去研求時,發見大乘經論宗派的不同說明,有著所宗所依的核心不同。如把握這一基本法則,核心的根本事實,那對於大乘三宗的理解,便能以簡馭繁,綱舉目張。我於大乘三系的分別,重心在此。」 生死流轉的惑業苦事,生死還滅的涅槃如來事,如執有自性,即是什麼也不能成立的,如《中論》等廣破。反之,「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三寶、四諦,世出世法,一切都能善巧安立,決非破壞因果染淨。由於性空而有修有證,如說:「以一切法不可得故,乘是摩訶衍,出三界,至薩婆若」(6)。性空是不礙緣起的,緣起的即但是假名,這又是中觀的特義。唯識者析別為假名有的(遍計所執性),自相有的(依他起性)二類。中觀者的世俗安立,雖有正倒二類,但都是假名有(即是無自性的)。如說:「云何不壞假名而說諸法相?……如佛所說,諸法但假名」(7)。所以,「以世間名字故有知有得(證),世間名字故有須陀洹乃至阿羅漢、辟支佛、諸佛,第一實義中無知無得,無須陀洹乃至無佛。……六道別異,亦世間名字故有,非以第一義。……第一實義中,無業無報,無生無滅,無染無淨」(8)。世間名字故有,是說:染淨因果,凡聖迷悟,這一切,惟有世俗名言識(通後得智)所得的假名;如以正理觀察而求自性有,自相有法(勝義有),即都不可得。如以為非假名有,經過智慧的抉擇,完全不能成立。經說「唯名,唯表,唯假施設」(9)。假名,梵語本為假施設義。不由自性自相而有,依於因緣觀待,現為如幻如化的假有。假名有,並非說實有此名,是說;「如是一切,但以名字故說。是諸名字,亦不生不滅,非內非外非中間住」。問者疑為「唯名之執實說」,出於誤會。此絕無自性的但有假名,在世諦中法相條然,所以「名假施設(名句),受假施設(如人如柱),法假施設(如十八界),應當學」。其他學派,除假名有外,別有自相有或自性有的,才依以成立一切。唯有中觀者,在法法性空的基點,宣說一切但有假名,所以以「唯名」來表示他。至於即空即假的空有無礙,都是依此而成立,而通達。」 (1)《維摩詰所說經‧觀眾生品》(大正一四‧五四七下) (2)《中論‧四諦品》(大正三十‧三三上) (3)《迴諍論》(大正三二‧一五上) (4)《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相行品》卷三(大正八‧二三八下) (5)《廣百論本‧破我品》卷一(大正三0) (6)《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出到品》卷六(大正八‧二五九下-二六0中) (7)《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散花品》卷八(大正八‧二七七中) (8)《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無生品》卷七(大正八‧二七一下) (9)《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三假品》卷二(大正八‧二三0下-二三一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