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龍樹一生,有何特色?

綜觀龍樹一生,有何特色?

關於龍樹的生平,歷來有諸多版本。龍樹是西元二、三世紀的人物,而鳩摩羅什則是活躍於西元四世紀後半至五世紀初的人物。西元五世紀初鳩摩羅什在長安譯出了《龍樹菩薩傳》,這部傳記是目前所見最早有關龍樹生涯的描繪。由於鳩摩羅什的譯本較接近龍樹的時代,故一般學者在研究龍樹的生平時,多以鳩摩羅什的《龍樹菩薩傳》作為參考依據。

龍樹是中觀思想的創始者,他依據《阿含經》的中道思想、《般若經》的一切法空思想而發揮佛教的緣起義。綜觀龍樹的一生,他跟佛陀很不相同。佛陀出家的動機在於追尋更美好、更充實的生活。然而,龍樹本是隨順愛欲而生活,但當面對絕望、恐懼、戰慄之際,逼使他不得不去思考自己為什麼會面臨生死攸關的痛苦,不得不去正視欲望給生命帶來的種種災難。他所發現的「欲為苦本」的道理,使他從捨離苦痛的方向思考,因此而出家求道。雖然佛陀與龍樹二人的出家動機不同,一者在捨離苦痛,一者則在追求幸福,但是,苦痛與幸福在本質上是空虛的,兩位智者正是從洞察到存在本身的不安性,因而踏上尋求解脫之道。

龍樹於說一切有部出家,他能學於有部而又不為有部的教理所限,對當時的新思潮有著極其敏銳的嗅覺與反應,從而掌握到大乘新思潮和佛教傳統思想之間的融通與淘汰的關係。龍樹大力的弘揚大乘般若思想,使他在信眾們的心目中,建立起大乘《般若經》所表達的菩薩行者的人格特質的形象。他出家之後,迅速地掌握佛典的要旨,並發現各部派三藏的不足,因此四處尋找佛典來閱讀,他的活動範圍從南印度至北印度,極富活動力。他在求法弘道的活動過程中,批判教內外的各家思想,具有強烈的批判意識,他甚至毫不留情地指出教內思想的缺點,而試圖從根本上去推翻它。他這種斥小彈偏、邪說終結者的形象與佛陀在菩提樹下證道之後,展開其說法生涯所表現的那種平和而圓滿的形象,二者之間的確是相當不同的。

龍樹的不朽巨構《中論》,它所表達的思想促使佛教進入劃時代的跳躍。中觀哲學的批判有如熾熱的烈火一般,要燒盡外道邪說的薪柴,但中觀思想的生命理境卻是要達到一種平和而安穩的涅槃,這二者之間本身即存在著強大的張力。龍樹《中論》所表現出來的「空之論理」,就像熾熱的烈火,讓人難以招架,然而,它的目標是要求在無所得、無所住的修持下達到清涼的涅槃。這正是他從洞察存在本身的不安性,而要求離繫的解脫,所表現出來偉大智者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