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之特色 ─ 十如是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之特色 ─ 十如是

「十如是」是〈方便品〉中,世尊宣說唯佛與佛乃能了知的究竟真理。

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諸法是真實所顯的現象,而真實是諸法的體性,所以諸法之外無有真實可言,兩者是二而不二,圓融相即的微妙關係。
所以「十如是」可說是《妙法蓮華經》的宇宙觀、人生觀。

依智者大師在《摩訶止觀》的解說,略述十如是:
﹙1﹚ 如是相 ─ 「相以據外,攬而可別。」是指顯現在外面的形相。

﹙2﹚ 如是性 ─ 性以據內,有三義:
 不改名性(不動性扶空)。
 性名「性分」,種類之義,分分不同,各各不可改(種性扶假)。
 性是實性,實性即理性(實性扶中)。
如是性是指存在於內部的性質。它所具的三義是配合空、假、中三觀來解說的:所謂「不改」的意思,
就「空」而言,性是不動的;就「假」而言,性是施設而有的;就「中」而言,性是指實相。
﹙3﹚ 如是體 ─ 「主質故名體,此十法界陰,俱用色、心為體質。」
是指外相(相以據外)和內性(性以具內)和合而言的稱之體。
﹙4﹚ 如是力 ─ 「堪任力用也。」指心具有一切法的力用。
﹙5﹚ 如是作 ─ 「運為建立名作,若離心者,更無所作,故知心具一切作也。」指心的「力用」付諸於行動,向外運作。
若離開心的話,就沒有任何作為可言。由此可見心具一切作為。
﹙6﹚ 如是因 ─ 「招果為因,亦名為業;十法界業,起自於心,但使有心,諸業具足。」「因」是就「果」而言的,
十法界 的業因是起於心,所以心具十法界的業因。
﹙7﹚ 如是緣 ─ 「緣名緣由,助業皆是緣義,無明、愛等能潤於業,即心為緣也。」「緣」是指外在的助緣。凡是助業者,
皆稱之為緣,如無明、愛等能滋潤惡業、白業,所以無明、愛等都算是黑白業的助緣。而吾人之心,則具
十法界一切緣。
﹙8﹚ 如是果 ─ 「尅獲為果。習因習讀於前,習果尅獲為後,故言如是果也。」即指內因的結果。若就心造業而言,習因
所獲之果,稱之如是果。而心具十法界之果。
﹙9﹚ 如是報 ─ 「酬因曰報,習因、習果通名為因,牽後世報,此報酬於因也。」「報」在此是指後世報。相對的現世所作
之因果,皆算是後世報之因。
﹙10﹚如是本末究竟等 ─ 相為本,報為末。
 約空論等 ─ 本末悉從緣生,緣生故空。
 約假論等 ─ 相但有字,報亦但有字,悉假施設。
 約中論等 ─ 相無相,無相而相,非相非無相;報無報,無報而報,非報非無報,一一皆入如實之際。
本末究竟等重點在於「究竟等」上,「本」、「末」是指如是相和如是報。此中以空、假、中三觀來
詮釋這十個相貌。就空而言,一切法皆從因緣生,所以「十如是」皆空無自性,故說:「本末究竟等」;
就假而言,諸法雖空無自性,但各個皆有緣生的相貌與施設的名稱,所以「如是相」乃至「如是報」
是究竟平等的;就中而言,是「非相非無相」,「非報非無報」,不偏於空、假二邊,一一法皆入中道
實相,所以說:「本末究竟等」。

這十個相貌就是法華跡門中所開展的諸法實相。天台智者大師以空、假、中三諦圓融的理念和「一念三千」的理論,對此十法加以解說及發揮,可說把《法華》推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不可思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