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法, 十二因緣, 四聖諦與八正道之關係

緣起法前提下, 人生現象的因果分析, 展出十二因緣、 四諦、 八正道等教義。

人生輪迴流轉歷程, 每前階段都是生起後階段的因(緣), 前一階段完成, 後一階段亦随之而起。 此十二階段處理了人生過去、 現在、 未來三世的兩重因果關係。 無明、 行是過去世的二因, 識、 名色、 六處、 觸、 受是現在五世果; 愛、 取、 有, 是現在世三因, 生、 老死是末來世二果。

由十二因緣, 人生因果關係便分為兩個矢向。 一個由無明起, 稱為順觀; 一個由老死起, 稱向逆觀。 據說, 佛陀就是逆觀十二因緣, 覺悟而得解脫。
順觀矢向說明生命的實況及其諸原因, 便是四諦中的苦、集、 二諦, 而逆觀矢向說明生命的開出, 自無明的消解始, 亦有一因果關係, 便是四諦中的滅、 道二諦; 四諦是十二因緣順逆兩向的總結。

佛陀說法, 目的在示眾生解脱之道, 則道諦是中心, 所有經教, 意不離此, 所以原始佛教中所重視八正道; 正見、 正思維、 正語、 正業、 正命、 正精進、 正念、 正定。

最初的佛學概念與關係

蘊、處、界能貫通於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的名色、六入、觸與受當中;名色的色是色身的意思,由六根聚合,即六入,六入接觸六境而產生六識的感受,前五根、前五境及前五識都是色身對外的接觸,而第六意根、法界及意識,三者則是內在的情感及思維意識,它們能生起五蘊中的四無色陰,即受、想、行、識;四無色陰加上身色陰,便是五蘊,因此一切法可以從五蘊、十二處或十八界三方面解釋,而涵義是相同的。緣起法是世間一切事物由因緣和合而生起,可是有情眾生卻是由我執而生;我執作業,是輪迴的動力;十二因緣可劃分為過去、現在、未來,雖有相對性的時間差別,一旦我執作業,十二因緣便同時定下來,這是佛教的因果法則。
人生較主動的是「愛、取、有」階段,此階段不斷地在人生出現,積累成大苦蘊,成就無限的業報輪迴;四聖諦由「苦」而來,阿含經的四諦為苦諦、苦習諦(集諦)、苦滅諦(滅諦)及苦出要諦(道諦),都不離「苦」,包括生、老、病、死苦、怨憎會苦丶愛別離苦丶求不得苦及五陰熾盛苦;三十七道品有種種修行方法教人離苦,以三無漏學劃分八正道為總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