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舉派(藏文:བཀའ་བརྒྱུད་པ་,藏語拼音:Kagyu 或 Kagyupa,威利:bka'-brgyud ba)藏傳佛教的一個派別。藏語「噶舉」中的「噶」字本意指口,而「舉」字則意為傳。故「噶舉派」一詞可理解為口傳宗派。另外,由於噶舉派僧人的僧裙中加有白色條紋,又俗稱「白教」。 噶舉派開宗立派於11世紀,相當於中國的北宋年間。是後弘期西藏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由馬爾巴創立,承傳至今。是西藏歷史上最早實行活佛(朱沽或祖古)轉世制度的派別,最早的再來人(活佛)即噶瑪噶舉派的噶瑪巴。 其在西藏以不重著述而重視實際的修行最具特色,強調刻苦的修行,造就了如密勒日巴等眾多實踐苦行修煉的高僧。 噶舉派所最核心的修法是《那洛六法》與顯、密兩種大手印的教授,其中尤以大手印教授最為著名。 明初白教盛極一時,全盤掌管了西藏政教大權,但歷代大寶法王均向中國朝廷進貢,避免與實力龐大的中國對抗。白教執掌西藏三百年間,與藏巴汗等三大勢力迫害後弘期最晚由宗喀巴創的格魯派,但最後還是格魯派取代噶舉派統治權。(1) 噶舉發展繁衍最多,「四大」派直接傳承自岡波巴,「八小」派則傳承自岡波巴弟子帕摩竹巴。 噶舉傳承的「四大派」是由岡波巴的四大弟子所創立,包括噶瑪噶舉、采巴噶舉、巴融噶舉、帕竹噶舉。(2)帕木竹巴(1100-1170)在西藏推翻了薩迦政權,其弟子得到很大發展空間。噶舉傳承的「八小派」正是由帕莫竹巴的主要弟子所創立,包括直貢噶舉、達隆噶舉、竹巴噶舉、雅桑噶舉、措普噶舉、休色噶舉、耶巴噶舉和瑪倉噶舉 。 1616年西藏直貢噶舉系的夏宗阿旺朗傑(Shabdrung Ngawang Namgyal,1594~1651)在統一了不丹後,又利用不丹的地利人和,先後五次打敗了格魯派,終於在不丹立足。夏宗阿旺朗傑奠定了現代不丹的領土、民族和宗教的基礎,當上不丹的政教領袖,使不丹初步奠定了有別於西藏的獨特的藏傳佛教文化基礎,把直貢噶舉扎根於不丹至今,成為不丹的國教。 直貢噶舉是「八小」之一,「直」藏語意思為「龍」,因此也稱天龍派,其創始人之一章巴加雷•依昔多杰33歲時(1193年)從向蔡巴出家,後被稱第一世嘉旺主巴。第四世嘉旺主巴轉世之一的正是統一了不丹的夏尊雅旺南嘉。不丹的國旗正是一條四爪的龍(3)斜角劃分長方形的國旗,上三角黃色代表國王的黃袍政治統治,下三角橙色代表僧袍帶領。另一政教合一的代表是「宗」,12世紀西藏的特色,在不丹成為政治和宗教共同治國的最高權力機關,宏偉堅實如碉堡,全國20個行政區的最重要戰略位置均設一個,研究西藏宗堡建築歷史發展的最佳材料。還有一點值得讚歎的,直貢噶舉在不丹發展到全國幾乎吃素,法律也明文規定不許殺生,禁止屠宰業。近代開放旅遊業,為提供客人食物,才開許從印度輸入肉類,還一直在爭議,是否需要犧牲國家原則,成就外來客人。 兩地居民同是承傳和信仰著藏傳佛教的地區,同是生存於高原的貧瘠土地,戒殺護生方面的成效相距甚遠。 註: 參考書:瓊那•諾布旺典《唐卡中的西藏歷史》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