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淨則佛土凈」這說法出自第一品。經云:「是故寶積。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心淨則佛土淨」成為後世「唯心淨土」的重要依據,同時影響近代「人間佛教」觀念的形成。
何謂「心」? 此處說「心」,其意有三:第一,眾生「執著妄想」心,眾生所以為眾生。以佛法看,全在執著妄想造成,正由執著妄想心的形成,故所看到的世間必是污穢的,正如「佛告舍利弗:『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眾惡不淨土耳,譬知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如是,舍利弗!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 」佛土本淨,然而罪業眾生卻不能得見。第二,菩薩之菩提心,心何以淨? 能將眾生顛倒妄想心轉化為菩提心,用菩提心修道,清淨莊嚴佛土即在眼前。「菩薩於一切眾生悉皆平等,深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 」菩薩以佛智慧來發菩提心,心淨則淨土自現。第三,「心性本淨」,《華嚴經》曰:「奇哉奇哉,此諸眾生,云何具有如來智慧,愚癡迷惑,不知不見。 」 《華嚴經》強調一切眾生皆能成佛,所以眾生心性本淨,佛與眾生本無差別。因此,眾生之「妄」和佛之「心」是不一不二的。淨心不可能向外求,而是恢復自己的本來面目。所謂「真妄不二」也是《維摩詁經》「不二法門」的具體表現。此外,心與淨土也是不二的,心是體,淨土為用,心外無凈土,淨土外亦無心。
「心淨」又是什麼意思? 不單為「自心淨」,以為「自心淨」則佛土成。「心淨」的本意應為眾生皆「心淨」,眾生皆「心淨」則佛土淨。大小乘相異之處正在於此:自利利他、自度度人。成就自己的同時,努力令其他眾生得解脫。菩薩發願成就佛國淨土,必以六度萬行教化眾生。佛國淨土的建立,非佛菩薩一人之功,實為菩薩與所攝眾生共同願力成就「佛國淨土」,這正是淨土思想的實質。菩薩透過種種教化一方眾生,藉此完善所處世界的不足,促進人類的共同福祉。因此,眾生淨是建立佛國之基本條件。一佛國的成立,非菩薩一人之力可以成就。
佛土、淨土是不二的,那「國土」而又如何淨。國土就是現實世界,在佛法中,我們的身體是正報,外在的世界是依報,依報隨著正報轉,所以「心淨則國土凈」。現實世界非一人心性變現而成,實為眾生「共業」所招感,故此,改善現實世界,亦沒可能憑一人之力,必須眾生同心同德,共同造就。《維摩詁經》中的核心人物是維摩詰居士。在家居士的數量遠超出家眾,其與現實世界的聯繫更緊密。現實生活中如何解脫? 「心淨則國土淨」正好處理這一問題,解脫不在彼岸淨土。惟眾生努力改造自己心性,自然淨土現前。
《维摩诘经》的“心淨則佛土凈”
《维摩诘经》最高的法眼,整个经文最核心的东西,就这八个字: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你的心快乐了,一切都快乐;你的心干净了,看所有的人都是干净的。我们的心就像一面镜子,这个镜子是有问题的,那看什么都很丑;但是,我把镜子弄得干干净净的,醉眼朦胧都是美。所以,以正法观之,世界无不是清净的世界。以正法看人,一切人无不是可度之人。
《维摩经》舍利弗也曾经有过这样的困惑,他想:十方诸佛的世界,都是净土世界,为什么释迦佛的国土污秽不净呢?释迦佛知道了舍利弗的困惑,于是,佛陀告诉舍利弗:“我的世界也是清净光明的,与十方诸佛的净土世界,没有什么两样。”舍利弗就问佛陀说:“为什么我们大家所见到的世界与您所见到的世界不同呢?”佛陀回答说:“天生的瞎子,从未见到太阳、月亮,但不能说没有太阳与月亮,他应该怪自己的眼睛有毛病。”众生有毛病──妄想执着,所以,他见到的世界,就是众生的世界。佛陀无病——本体清净,所以,他所见到的世界,就是清净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