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傳佛教現存的概況

https://m.facebook.com/watch/?v=121688368257127&_rdr

南傳佛教是由印度向南傳到斯里蘭卡並且不斷地發展而形成的佛教體系,流傳於現在的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國家。
南傳佛教所使用的三藏聖典及相關典籍屬於巴利語體系,所以也稱為「巴利語系佛教」。
西元前三世紀,阿育王的兒子摩哂陀(Mahinda,馬興達)阿羅漢將印度本土佛教傳入斯里蘭卡島,這是斯里蘭卡佛教的開端。
表面看來,佛教似乎是摩哂陀(Mahinda,馬興達)阿羅漢最早傳入斯里蘭卡的,但《島史》及《大史》都提到,早在佛陀在世之時,佛陀就曾親自來到斯里蘭卡降伏夜叉了。
西元四、五世紀以後,就有佛教傳入緬甸,但真正採納巴利語系佛教,是從西元1058年阿耨樓陀王時代開始的。
泰國古代稱為暹羅,在中土傣族人南下立國前,大約西元前三世紀,巴利語系佛教曾傳入此地;在西元八世紀,大乘佛教曾傳入此地;在西元十一世紀,緬甸的蒲甘佛教曾傳入此地;到了西元十二、三世紀時,斯里蘭卡佛教才正式傳入,泰國才開始正式接受南傳巴利語系佛教。
由於我們的時間很有限,接下來 個人就跟大家分享自己二十年來在南傳佛教國家的所見所聞,來說明「南傳佛教現存的概況」。
在南傳佛教比較興盛、流行的國家當中,最能代表南傳佛教的國家是斯里蘭卡、緬甸和泰國。
1995年, 個人離開台灣,開始了個人的參學之旅。 
個人參訪泰國是從1995年9月到12月間,住了大約四十天。對於台灣人來講,最常親近的南傳佛教國家應該是泰國了。二、三十年前,我們可以看到的南傳佛典也大部分是泰國系統為主。
泰國佛教目前的概況
泰國是佛教徒比例最高的國家,除了泰國南部有少數激進派回教徒外,有百分之九十三點六是佛教徒。即使是福建和廣東的華裔,他們還雜著拜道教的神明,但他們廟裡中尊還都供著佛像。由於中共佔據中國政權的關係,泰國和印尼在四十多年前關閉了所有華校,所以目前泰國的華裔子弟會講華語的人很少。
由於早期泰國國王拉瑪四世(Rāma IV,1851~1868)在即位前,曾出家為比丘有二十六年的時間,他精通巴利語及佛教義學,並致力於改革泰國佛教,排除婆羅門教式的迷信與儀式,由於其皇兄去世,不得已才還俗繼任王位。他因有感於一般僧侶不重視持戒,於是強調嚴守戒律,培養許多優秀僧眾,並促使成立主張比較嚴持戒律的法宗派(Dhammayuttika Nikāya,法相應部)。其他原有的僧眾較多,則稱大宗派(Mahā Nikāya),泰國僧團從此分成兩派,流傳至今。現任泰國的蒲美蓬國王(Bhumibol)在二十歲時也曾短期出家為比丘過一段時間。泰國人民是很尊敬泰王的,因此泰國男子會仿效他們的國王,在一生當中至少短期出家一次,通常會選擇在雨安居期間短期出家三個月,有些人會出家更久一點,甚至終生出家。因此,泰國有短期出家的習俗。
泰國佛教主要分成兩派:大宗派(Mahā Nikāya)和法宗派(Dhammayuttika Nikāya)。在泰國這兩派僧眾是不在一起舉行誦戒、羯磨的。
由於比丘尼、正學尼和沙彌尼不曾從斯里蘭卡傳入泰國,所以泰國並沒有比丘尼和沙彌尼的傳承。
泰國佛教除了分成兩大派外,也可分為城市派及森林派兩種。泰國有些僧侶受到當地民間信仰元素的影響,加上許多信眾的迷信,有些僧侶會用佛牌來為信眾加持,有些僧侶會為信眾灑聖水、解降頭等等。其實這些所謂的「佛牌」,有些是出家人的像,並不是佛像。我們要強調的是,這些儀式並不是佛教的,而是當地民間信仰的元素。
由於泰國法定國王必須是佛教徒,而泰國民眾都自認他們是佛教國家,所以泰國人從一出生就與佛教結合在一起。
泰國男子會認為,他們一生至少要出家一次,國家、社會也會給他們各種方便,如果出家超過一定的年限,就可以免除服兵役的義務。泰國信徒會受五戒,只是從我們外人看來,他們當中有些人持戒並不是很嚴謹。在每個月的四次布薩日,當地稱為「佛日」,他們會到寺院去禮拜、供養,受持布薩八戒,聆聽僧眾說法。
泰國人在個人生活以及國家行事方面,都以佛教儀式為依歸。凡個人一生的大事,如:誕生、嬰兒的剃髮儀式、成年儀式、結婚儀式、喪葬儀式等都必須供養僧眾;國家的活動也必須請僧侶來講經說法及誦護衛經(paritta)。
緬甸佛教目前的概況
原本 個人是計劃到泰國受南傳比丘戒及學習的,但在與當時的出家好友討論後,才改變計劃,轉往緬甸參學。從1995年起, 個人在緬甸住了三次,共住了七年多,而且都住在下緬甸的帕奧禪林。
緬甸人認為菩薩剛成佛時,最早供養佛陀並皈依成為在家居士的搭巴士(Tapassu)和跋利卡(Bhallika)這兩位是緬甸的商人,他們請求佛陀給他們可以做紀念、供養的物品,於是佛陀就給了他們一些頭髮;他們帶回緬甸後建塔供養,後來經過歷代王家的增建,成為今天的仰光大金塔。
緬甸除了大約百分之五的回教徒外,幾乎都是佛教徒;根據緬甸政府的統計,有百分之八十三的都巿居民和百分之九十五的村落居民為佛教徒。
緬甸佛教現在主要分成杜達瑪(Thudhamma; Sudhamma,善法派)、瑞景派(Shwegyin)、德瓦拉派(Dvara; Dvāra,門派)三派,但細分則有九派之多。與泰國佛教不同的是,緬甸佛教各派的僧侶是可以互相參學的,只要不違戒律,各派僧眾是可以一起誦戒、羯磨的。
在目前南傳佛教國家當中,把佛教的教理研究得最透徹,禪修中心最多的國家就是緬甸了。
如果緬甸比丘想要長期出家、在佛教裡立足,大多會去就讀佛學院,並參加宗教部的佛學考試的。在緬甸,想要在社會上弘法,通常要考取說法師(Dhammakathika)或法師(Dhammācariya)的資格。他們的佛學考試是有分級的,取得法師資格就好像是拿到了大學的學士資格一般;考取了法師資格後,在二十七歲之前還可以參加阿毘旺薩(abhivaṃsa)的資格考試;接著還可以參加一藏師、二藏師和三藏持者的資格考試。所謂一藏師,是可以把三藏中的一藏完全背出來的比丘,而三藏持者(Tipiṭakadhara)則是可以把三藏完全背出來的比丘。目前緬甸還有幾位三藏持者大長老留在世間。
緬甸比丘們所學習的教理,除了研習三藏外,也會學習註釋書(Aṭṭhakathā),甚至研究復註(Ṭīkā),而阿毘達磨也是必學的課程,甚至在初級佛學考試,就要把《攝阿毘達磨義論(Abhidhammatthasaṅgaha)》背出來。
緬甸比丘大約有四十萬位之多,出家僧眾的比例比泰國還要高。
跟我們台灣不同的是,緬甸人很喜歡自己的兒子出家,由於他們自己在小時候就有出家的經歷,所以他們通常會先存一筆錢,在兒子七歲左右,讓他們到附近的寺院裡去短期出家幾天,而父母親不但會招待村民用餐,也會在寺院裡做大供養,希望為自己孩子的未來帶來好運。即使他們的孩子決定要長期出家,他們不會像台灣的父母一般哭哭啼啼,而是非常地高興,而且會護持他們的出家所需。
由於比丘尼、正學尼和沙彌尼不曾從斯里蘭卡傳入緬甸,所以緬甸並沒有比丘尼和沙彌尼的傳承。
陽曆的4月13日到16日是緬甸傳統的潑水節,而17日則是緬甸新年。在這段假期,很多緬甸人會到寺院裡短期出家,有些人會出家三天,有些人會出家七天等等,甚至有些在家女居士也會剃髮短期出家;很多緬甸人會到寺院裡做供養、聽聞佛法、禪修等等。
其他布薩日等等的情況,則與泰國很類似。
斯里蘭卡佛教目前的概況
除了佛教的發源地印度本土外,斯里蘭卡也是佛教徒經常朝聖的國家。西元前三世紀,阿育王的兒子摩哂陀(Mahinda,馬興達)阿羅漢將印度本土佛教傳入斯里蘭卡這個島國;他的妹妹僧友(Saṅghamittā)阿羅漢比丘尼把菩提樹帶到斯里蘭卡,也把比丘尼的傳承傳入斯里蘭卡。
傳統上,斯里蘭卡的三件國寶是指聖菩提樹、佛牙及《大史(Mahāvaṃsa)》,由此可知斯里蘭卡對佛教是多麼的重視。
目前斯里蘭卡大約有百分之八十的人是佛教徒。
斯里蘭卡跟我們台灣一樣,是一個海島國家,土地面積不,大約是台灣的兩倍,人口將近兩千萬,但大約在兩千年前出家修行的人很多,當時有很多比丘尊者證得阿羅漢果。
如果大家想要去斯里蘭卡朝聖的話,阿努拉德普勒(Anurādhapura; Anuradhapura,阿耨羅陀補羅)是一個必去之處。從西元四世紀直到西元十一世紀,阿努拉德普勒都是斯里蘭卡的首都。當摩哂陀(Mahinda,馬興達)阿羅漢來到斯里蘭卡時,就住在阿努拉德普勒附近,那些阿羅漢所住的山洞目前還在,摩哂陀(Mahinda,馬興達)等阿羅漢的塔也可以禮敬;阿努拉德普勒的大菩提樹是僧友(Saṅghamittā)阿羅漢比丘尼把它帶到斯里蘭卡的,這棵菩提樹是唯一存活至今的菩提迦耶菩提樹的分株;塔園寺(Thūpārāma)是斯里蘭卡最早的佛塔,該塔址有過去三尊佛的遺物;大塔(Mahācetiya)是目前斯里蘭卡最大的佛塔,為全白色,據說古代曾是安奉最多佛陀舍利的地方;其它大家還可以看到大寺派(Mahāvihāra)和無畏山派(Abhayagiri Vihāra)的遺址及佛塔。
其次,在斯里蘭卡風景秀麗的第二大城康提(Kandy)有座佛牙寺,大家也可以去禮敬、參訪。
波隆納魯沃(Polonnaruwa)曾經是古代首都,這裡有許多佛像及佛教遺址也值得大家去參訪。
斯里蘭卡佛教早期曾經被國王因信仰婆羅門教而滅佛,甚至到了沒有出家僧侶的程度,由於比丘尼的傳承並未傳到泰國及緬甸,所以南傳佛教的比丘尼因此斷層。後來,對佛教有信仰的大臣和居士們派人到泰國及緬甸請有德的僧眾到斯里蘭卡傳授比丘戒,重新建立僧團。因此,斯里蘭卡有泰國派及緬甸派。
目前斯里蘭卡佛教主要分為三大派:1. 暹羅派(Siam Nikāya),又稱泰國派,是在1753年由泰國傳入的,其僧眾最多;2. 阿摩羅普羅派(Amarapura Nikāya),又稱為上緬甸派,是在1802年由緬甸傳入的;3. 藍曼尼雅派(Ramañña Nikāya),又稱為下緬甸派,是在1865年由緬甸傳入的,這個教派是斯里蘭卡三個主要教派中最小的,但比其他兩個教派重視住在森林、持戒及禪修。
與泰國和緬甸不同的是,在斯里蘭卡沒有短期出家的風氣,這跟我們台灣很類似。在斯里蘭卡如果有出家人因故還俗,僧團和社會都不太喜歡、不大能接受他們再度出家為僧。
斯里蘭卡由於有以上這些文化,加上對佛教的濃厚信仰,因此斯里蘭卡佛教徒很喜歡供養佛塔及菩提樹。
每年五月滿月日的衛塞節(Vesākhapūjā)是慶祝佛陀誕生、成佛和紀念佛陀般涅槃的日子,斯里蘭卡佛教徒會前往寺院禮敬、供養三寶,持戒聽法;政府則禁止殺生、賣酒,有時也會釋放囚犯。那時他們會在城市或鄉間搭起莊嚴的臨時建築,連續幾個晚上請僧侶到此來講述佛陀的本生故事。
斯里蘭卡在每個月的月圓日稱為普曜日(Poya day),信眾會到寺院供僧、受持五戒及聽聞佛法。
南傳佛教國家幾乎都很盛行念誦護衛經(Paritta),但在斯里蘭卡特別的盛行,在某些建築落成時,他們會請僧眾念誦整夜的護衛經;在許多儀式及場合也會請僧眾念誦護衛經。

祝大家平安快樂!
祝大家早證涅槃!

這篇是从2015年9月5日在台北師範大學國際會議廳「南傳上座部佛教律儀研習會」覓寂尊者開示的講稿内的后半段之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