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 6102 大乘佛說的是與非 (二) 前者涉及大乘菩薩身份及修行次第,後者則延伸至佛的超然關係的概念。今討論大乘菩薩的個人想法,後者留待論題(三)交待。首先,若撇開大小成見,大乘義理中 ; 如中觀沿襲,八正道、空義、因緣、無常建立其思想體系,雖然中觀援引的是大乘《般若》經典,然則亦不悖《阿含》原旨 ; 唯識體系的「種子」說,更是與小乘經量部關係密切,而另外菩薩六度萬行,捨己為人的情操,於小乘學派也沒有所咎。那麼按理二乘的分別不在於所發展的思想,而是由誰演繹和怎樣詮釋。 傳統部派佛教,承認「菩薩」這一階位,為佛陀過往生(本生),歷劫修行的現實身份,沒有他方、別的其他的菩薩,充其量許有彌勒大士一人---如《增一阿含》所載[2]。並且要獲得最終解脫、成就大阿羅漢果位(阿羅漢亦稱應供,也是佛的十號尊稱之一,故按部派佛教而言,成就大阿羅漢等同大乘成佛觀)便得出家為「沙門」的必然。而現實歷史的釋迦牟尼亦確實如是。亦即間接而言,沙門、阿羅漢這一尊格縱然不高,按理亦應不下於於菩薩的身份級別。但卻知大乘菩薩於大乘佛教而言,不單祇超越、高於小乘四雙八輩聖賢,更是成佛之必然,甚至比佛弟子更接近佛和代佛說法,與及是佛陀的重要繼承人。還有,大乘菩薩,以在家眾身份 ; 次第五道十地修行成就,雖然看似比小乘人,還得經歷更漫長的修行過程,但能繞過出家沙門的此一必然,而得以成佛,無疑是對傳統以沙門為主導的僧團,構成衝擊。至於大乘菩薩代佛說法,更是直接蔑視小乘部派的尊嚴,如《維摩》經,以維摩居士與文殊菩薩一唱一和,說不思議法門,佛十大弟子不單祇一一貶斥,甚至彌勒菩薩亦遭批判,佛陀不單沒有維護弟子,反而讚歎這為來自東方佛土的居士菩薩,這些尖銳的描述,相信亦成為大乘非佛說所針對的其中一因。外加乎小乘內部;如《異部宗輪論》所載「大天五事」,對小乘聖者特質的挑剔和質難。在這相類情況下,自不然加深傳統部派對大乘佛教的分歧。 誠如印順法師之言,他大致上說:正因佛陀過往世的「超然」特質。後世人亦對佛陀傑出弟子,也聯想成,亦可能有不凡的過往、本生,而在這種聯想下,漸漸跟現實中的佛弟子特質融合,好比代佛說法的舍利弗,因智慧第一,便可能聯想成往昔是智慧過人的菩薩本生,那麼「大智文殊菩薩」[3]形像使逐漸構成。這麼說,大乘佛教的出現,實亦與後世佛弟子的演繹及詮釋有關,人物身份也許與原初的身份模糊了,但現實教法的出處及發展,亦應有其可信性的背境。但誠言,以上的說法,亦只是眾多合理推斷之一而矣!大乘佛教是否佛說,日後還得有待考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