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學派發展概況

中觀學的發展從龍樹開始直到西元八世紀,今天學者將如此的發展過程分為初、中、晚期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龍樹及他的弟子提婆的思想為中心。第二階段約在西元五世紀至 世紀中葉,這是中觀思想最多姿多采的階段,也是中觀學派 想開始蓬勃發展的階段,其特色表現在對《中論》的註解。第三階段是中觀與瑜伽合流的階段。

第一階段以龍樹及他的弟子提婆的思想為中心:這一時期論述了初期般若思想、并致力于空的思想,自称"空性论者",《中論》的論書,其註解有時是由作者本人親自撰寫,有時則由其及門弟子來撰寫,而有時則由其再傳弟子或私淑來著手從事。高度濃縮的語言無法清楚表達思想,使得註解家有更多的思維空間,來表達他們對頌文的理解。這個时期,是對后期形成派系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二期的中觀哲學是《中論》的註解時代:依據西藏的文獻,提及了《中論》的八大註解,今天可以看到的只有五種:(一)龍樹的《無畏論》;(二)佛護的《根本中論註》;(三)清辨的《般若燈論》;(四)安慧的《大乘中觀釋論》;(五)月稱的《中論註》。其他如德慧也有《中論》的註解,但已失佚。在註解過程裡,中觀思想也有進一步的開展。另一方面在思想背景上,那個時
代也是唯識學派崛起蓬勃發展的階段。中觀和唯識在此一階段裡是處於相互對抗的狀態,這也構成了此一時期中觀學發展的主要特色。因此,我們所說的「中觀學派」,其實是在中期才形成的,龍樹沒有用過「中觀學派」或「中觀」的字眼來描述自己的理論,這是中期中觀學的產物,透過與唯識學派的對抗來註解《中論》,學派意識形成。

第三階段是中觀與瑜伽合流的階段:如果說中觀學發展的第二個階段是學派分裂與對抗的階段,那麼第三個階段則可以說是學派思想彼此融通與合流的階段。中觀學派在接受唯識思想的挑戰與刺激之餘,並沒有被它收編或擊倒,反而依照中觀思想的原理,提出一個可以超越唯識思想的辦法,那就是立於「真」、「俗」二諦的觀點上,從世俗諦的立場安立「唯識無境」的觀點,而在勝義真理的立場上採取「一切法畢竟空」的中觀派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