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龙树一生”特色

关于龙树的生平,历来有诸多版本。龙树是西元二、三世纪的人物,而鸠摩罗什则是活跃於西元四世纪后半至五世纪初的人物。西元五世纪鸠摩罗什在张安译出了《龙树菩萨传》,这部传纪是目前所见最早有关龙树生涯的描绘。由於鸠摩罗什的译本較接近龙树的时代,故一般学者在研究龙树的生平时,多以鸠摩罗什的《龙树菩萨传》作为參考依據。

一,狂飙少年的觉悟:正当龙树闭目等死之际,一线灵明乍现心田,使他当下悟得「人生的苦痛正是随顺爱欲而来」,此一「欲为苦本」的念头自此便决定了龙树今后的一生。这时他心中想着自己如果有机会侥幸逃生,一定不再随顺爱欲的生活而步入苦痛的境地。他暗自起誓,决心为断除此一苦痛之本而出家。他所发现的「欲为苦本」的道理,与佛陀出家之前所洞察到的与佛陀出家之前所洞察到的,即使是人间幸福美满的帝王式生活, 它们在本质上仍然是空虚的, 这二者之间, 一者在舍离苦痛,一者则在追求幸福,所以在出家的动机上,他们二人多少是有些不同的。传记作者对龙树出家动机的描述,显然在戏剧的效果上更具张力,虽然如此,二位圣者都在洞察到了存在本身的不安性而出家,在这一点上彼此却是一致的。
二,命终之谜:藏传资料方面,在布顿佛教史和多(Taranatha)佛教史中有关龙树生涯的记载,也都提到了龙树的世寿很长。他死亡的原因至今仍无法确定,若是依照藏传数据的记载, 他的死亡极有可能与政争有关。 他积极地参与政治, 不时地劝化统治者,从《宝行王正论》与《劝诫王颂》之类的著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见到他对政治涉入之深,这两部龙树的著作可说是完全针对统治者而写的,而这在浩如烟海的佛教著作之中,事实上是相当罕见的。因此,现代考古工作似乎也无法让我们了解到更多有关龙树其人其事的史实,也许正如日本学者木尾山雄一所说的,龙树扑朔迷离的一生正如他的哲学一般, 总是让人捉摸不透。
三,大乘菩萨的形象:《龙树菩萨传》的着(编)者似乎有意把龙树描述成大乘菩萨道的行者,学问精博,阅历丰富,器宇昂扬而富于活动力,满腔热诚而积极地投入世间,这些人格特质可说都是般若经中所描述的菩萨形象。在龙树舍世往生百年之际,随着般若经的遍入人心以及大乘思想的弘扬,这些经典中大乘菩萨行者的人格特质,便一一成为了信众们心目中所追想的龙树生前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