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学派的发展概况:
中观学的发展从龙树开始直到公元八世纪,今天学者将如此长的发展过程分为初、中、晚期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以龙树及他的及门弟子提婆的思想为中心。《中论》是颂文形式的论书,这样高度浓缩的语言形式,其实已然埋下了日后在理解与诠释上的诸多端,因为这种高度浓缩的偈颂体,往往是让人无法畅所欲言的,若是缺乏批注有时根本不知云。一般而言,这类诗颂体的论书,其批注有时是由作者本人亲自撰写,有时则由其及门弟子来撰写,而有时则由其再传弟子或私塾来著手从事。因为高度浓缩的语言无法清楚表达思想,使得批注家有更多的思维间,来表达他们对颂文的理解。
第二阶段:
中观哲学对《中论》的批注时代:约在公元五世纪至七世纪中叶,这是中观思想最多姿多采的阶段,也是中观学派思想开始蓬勃发展的段,其特色表现在对《中论》的批注上。《中论》的八大批注,今天可以看到的只有五种:①龙树的《无畏论》;②佛护的《根本中论注》;③清辨的《般若灯论》;④安慧的《大乘中观释论》;⑤月称的《中论注》。其他如德慧也有《中论》的批注,但已失佚。并在批注过程里,中观思想也有进一步的开展。另一方面在思想背景上,那个时代也是唯识学派崛起蓬勃发展的阶段。中观和唯识在此一阶段里是处于相互对抗的状态,这也构成了此一时期中观学发展的主要特色。故而「中观学派亅的思想意识是在中期才形成的,是透过与唯识学派的对抗来批注《中论》,学派意识于焉形。
第三阶段:
是中观与瑜伽合流的时期:如果说中观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学派分裂与对抗的阶段,那么第三个阶段则可以说是学派思想彼此融通与合流的阶段。有些学者顺西藏宗义书的说法而称之为「瑜伽行中观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寂护和他的弟子莲华戒。中观学派在接受唯识思想的挑战与刺激之余,并没有被它收编或击倒,反而依照中观思想的原理,提出一个可以超越唯识思想的办法,那就是立于「真」、「俗」二谛的观点上,从世俗谛的立场安立「唯识无境」的观点,而在胜义真理的立场上采取「一切法毕竟空」的中观派的观点。这就是第三个阶段的中观哲学,它已然与第一阶段的中观哲学有所不同,因为龙树当时并未意识到唯识哲学所尝试处理的那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