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寶積」?

何謂「寶積」?從直接看古典的《寶積經》﹙1﹚內容理解,修行的「寶」是佛法,修行所「積」的是功德和福德。佛法就是方法,功德就是依法寶修行和積學下所日臻完善的智慧與能力,福德是智慧與能力之影響,也可說是修行的副產品,因為修行的終極目標是對治貪瞋癡。

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大比丘眾八千人和從諸佛土來集會之菩薩摩訶薩萬六千人前,世尊無問自說地告訴大迦葉尊者,菩薩﹙2﹚…有四法退失智慧和四法得大智慧、有四法失菩提心和四法世世不失菩提之心乃至道場自然現前、有四法所生善法滅不增長和四法所生善法增長不失、有四曲心所應遠離和四直心之相、有四敗壞之相和四善順之相、有四錯謬和四正道、有四非善知識非善等侶和四善知識四善等侶、有四非菩薩而似菩薩和四種真實菩薩福德,菩薩還有四大藏、四法能過魔事、四法攝諸善根、四無量福德莊嚴。

又告訴迦葉尊者。菩薩福德無量無邊……
1.譬如一切大地眾生所用。無分別心不求其報。菩薩亦爾。從初發心至坐道場。一切眾生皆蒙利益。心無分別不求其報。
2.譬如一切水種百穀藥木皆得增長。菩薩亦爾。自心淨故慈悲普覆一切眾生。皆令增長一切善法。
3.譬如一切火種皆能成熟百穀果實。菩薩智慧亦復如是。皆能成熟一切善法。
4.譬如一切風種。皆能成立一切世界。菩薩方便亦復如是。皆能成立一切佛法。
5.譬如月初生時。光明形色日日增長。菩薩淨心亦復如是。一切善法日日增長。
6.譬如日之初出一時放光。普為一切眾生照明。菩薩亦爾放智慧光。一時普照一切眾生。
7.譬如師子獸王。隨所至處不驚不畏。菩薩亦爾。清淨持戒真實智慧。隨所住處不驚不畏。
8.譬如善調象王。能辦大事身不疲極。菩薩亦爾。善調心故。能為眾生作大利益心無疲倦。
9.譬如有諸蓮花。生於水中水不能著。菩薩亦爾。生於世間而世間法所不能污。
10.譬如有人伐樹根在還生。菩薩亦爾。方便力故。雖斷結使有善根愛還生三界。
11.譬如諸方流水。入大海已皆為一味。菩薩亦爾。以種種門集諸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為一味。
12.譬如須彌山王。忉利諸天及四天王皆依止住。菩薩菩提心亦復如是。為薩婆若所依止住。
13.譬如有大國王。以臣力故能辦國事。菩薩智慧亦復如是。方便力故。皆能成辦一切佛事。譬如天晴明時。淨無雲翳必無雨相。寡聞菩薩無法雨相亦復如是。
14.譬如天陰雲時。必能降雨充足眾生。菩薩亦爾。從大悲雲起大法雨利益眾生。
15.譬如隨轉輪王。所出之處則有七寶。如是迦葉。菩薩出時三十七品現於世間。
16.譬如隨摩尼珠所在之處。則有無量金銀珍寶。菩薩亦爾。隨所出處。則有無量百千聲聞辟支佛寶。
17.譬如忉利諸天入同等園。所用之物皆悉同等。菩薩亦爾。真淨心故於眾生中平等教化。
18.譬如呪術藥力毒不害人。菩薩結毒亦復如是。智慧力故不墮惡道。
19.譬如諸大城中所棄糞穢。若置甘蔗蒲桃田中則有利益。菩薩結使亦復如是。所有遺餘皆是利益。薩婆若因緣故。

佛陀又告訴迦葉尊者:『菩薩欲學是《寶積經》者應修習正觀諸法,不觀我人眾生壽命。』即不著相。也不能著空,所謂『寧起我見積若須彌。非以空見起增上慢。』要立於中道。亦要善持清淨無漏戒相等等……

《寶積經》內,佛陀說法的對象都是上根器皆得禪定之人,「寶積」之義,如佛說:『若不厚種善根。惡知識所守。信解力少難得信受。』若厚種善根,信受「法寶」,精進修行,功德智慧積學圓滿之時,福德亦無量無邊,就是另一個佛的成就了。

學生 美家 合什

參考:T11n0310_001 《大寶積經》 第1卷 [0005b11]
註釋:
﹙1﹚即《大寶積經》的〈普明菩薩會第四十九〉。
﹙2﹚名菩薩者。不但名字為菩薩也。能行善法行平等心。名為菩薩。若人有此三十二法名為菩薩。『1.常為眾生深求安樂。2.皆令得住一切智中。3.心不憎惡他人智慧。4.破壞憍慢深樂佛道。5.愛敬無虛親厚究竟。6.於怨親中其心同等至於涅槃。7.言常含笑先意問訊。8.所為事業終不中息。9.普為眾生等行大悲。10.心無疲倦多聞無厭。11.自求己過不說他短。12.以菩提心行諸威儀。13.所行惠施不求其報。14.不依生處而行持戒。15.諸眾生中行無礙忍。16.為修一切諸善根故勤行精進。17.離生無色而起禪定。18.行方便慧。19.應四攝法。20.善惡眾生慈心無畏。21一心聽法心住遠離。22.心不樂著世間眾事。23.不貪小乘。24.於大乘中常見大利。25.離惡知識。26.親近善友。27.成四梵行。28.遊戲五通。29.常依真智。30.於諸眾生邪行正行俱不捨棄。31.言常決定貴真實法。32.一切所作菩提為首。』如是迦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