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經》與《中論》之空

《般若經》與《中論》之空

《般若經》的諸法皆空,開拓一片高遠的境界,這是佛陀的境界。修行者以佛陀為榜樣,努力擴展自己的心胸,不受任何名相概念的限制,邁向完全光明的心地。在實踐上,沒有菩薩,眾生之差別,無盡的悲願與空性相呼應,盡力濟度眾生,而不見有眾生可度,雖有壽命,但不懼生死。然而這畢竟是一種高度的修證,就是久習聲聞的出家弟子「聞畢竟空,如刀傷心」,因此如何溝通《阿含經》以來傳統佛教之教義,和般若空觀相應,使大家均能迅速、正確地悟入佛境,是般若法門流傳中一個重大的課題。

龍樹的緣起性空說,於《阿含經》中離於二邊而說中道之緣起法,發現其 依緣而生,故無自性。再於契入般若空性之體證中得到統一,使久習聲聞能進一步修習般若勝行,一般初發心學大乘者亦能正確把握空義,不致茫無所歸。印順法師認為:「《中論》確是以大乘學者的立場,確認緣起、空、中道為佛法的根本深義。與聲聞學者辯結論難,並非破除四諦、三寶等法,反而是成立。抉發阿含的緣起深義,將佛法的正見,確樹於緣起中道的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