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樹菩薩與《阿含經》、《般若經》的關係

龍樹菩薩的思想,乃受《般若經》的啟發。有學者認為,這說法甚為模糊,因為「般若經」這名目十分籠統。大抵從公元前一世紀左右便出現了《般若經》,直到公元十世紀這類經典仍陸續面世。如果說菩薩的思想是受《般若經》的啟發,那麼是受哪一部分的「般若經」呢?對此,不妨從兩點來思考這問題:菩薩住世的年代,以及「般若經」的發展階段。龍樹菩薩是二、三世紀間的人物,只能受這時期或之前的《般若經》所影響。《般若經》的次第集成,雖然沒精確的年代,但推斷最早應始於公元前一世紀前後,佛教學者稱這階段的《般若經》為「原始般若經」,這一般是指《八千頌般若經》(或稱「小品般若經」)。換句話說,龍樹菩薩與《小品般若經》有關。

有學者則表示,從《中論》的行文風格或思維方式,看不出它和《般若經》有直接的關係。這類學者於是認為,與其說龍樹菩薩為大乘的創始者,不如說他是釋迦教義的注釋者。事實上,菩薩在《中論》裏,使用的語詞基本上是從《阿含經》來的,並明白說出其所援引的經典是《迦旃延經》。故此,有學者對於「龍樹菩蕯是大乘論師」的說法,採取保留的態度。如印順導師在《中觀今論》中表示:「《中論》是《阿含經》的通論,是通論《阿含經》的根本思想,抉擇《阿含經》的本意所在。」

對於這一爭議,有學者採用融合的態度,指出《中論》所針對的是教內那些不信大乘的人而講的,所以龍樹菩薩須藉由大家都認同的《阿含經》術語,來呈現《般若經》的思想,而不能直接使用《般若經》的術語,來與他們溝通。由此可知,龍樹菩薩的思想淵源,有來自《阿含經》的,有源自《般若經》的,而這些思想經由菩薩的統合,形成了大乘佛教的其中一個思想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