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宗教對“靈魂”的論述
靈魂是什麼?
靈指人的生命力或生命的本能,魂是指人的思想或情感,而靈與魂在一起組成了另一個名詞——靈魂。靈魂主要是指一個人的所有意識活動的集合體,但是靈魂在很多宗教思想中都存在,泛指人類超自然及非物質的組成部份。許多宗教都認為,靈魂居於人或其他物質軀體之內並對之起主宰作用,它們亦可脫離這些軀體而獨立存在。
古印度人重視人類精神的價值取向,印度最古老的宗教是婆羅門教,發源於西元前20世紀的吠陀教;其次是耆那教,發源於西元前6世紀;佛教誕生於西元前6世紀。印度教是最遲出現的,是在婆羅門教衰落之後進行宗教改革時,以婆羅門教的教義為主,吸收了部分耆那教和佛教的教義之後,發展出來的宗教。印度教以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為三大綱領。印度教信奉吠陀思想,與婆羅門的無限權威——透過祭祀,使人和神可以直接溝通,達到梵我同一境界。
婆羅門教原是一個多神教,印度教也信仰多神,但在多神中應以梵天、毗濕奴、濕婆三神為主神。認為梵天是主管創造世界之神;毗濕奴是主管維持世界之神;濕婆是主管破壞世界之神。認為世界一切萬物都是有梵所派生,梵是萬物的根本;“我”與“梵”本質相同,可以達到梵我合一的境界,即“梵涅槃”。耆那教認為宇宙唯一的實存是靈魂,靈魂受到業力的作用,墮落凡間,人們通過艱苦修行,積德行善,便有可能消除業力,使靈魂擺脫輪回,從而達到獨存之狀態,即涅槃。
婆羅門教初無寺廟,西元一世紀左右才開始有點零星廟宇。印度教從建立起,祭祀活動就在寺廟舉行,有些祭祀還有專門的舞蹈者跳祭神舞,形成了盛大、熱烈的情形。因此它的影響也越來越大。最後,在哲學上,以一個更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為基礎。此由8世紀吠檀多哲學大師商羯羅。他創立了不二論,認為除宇宙精神梵以外沒有任何真實的物體,梵和個人精神是同一的、不二的。物質、靈魂、神都是存在的,但總的來說,這一切都是幻覺,是梵以幻力進行了神秘而不可思議的作用結果。人的本我,就是不死的靈魂,在本性上是與最高實在梵完全相同,人生的目的,就是摒除虛幻不實的物質世界,使人的本我與梵合一。至此便可以擺脫生死輪回,進入美妙而純粹極樂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