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Chinese

貴霜王朝對佛教影響

貴霜王朝源於大月氐。 西元一世紀, 貴霜部落統一其它四部落, 改國名為貴霜。 其後攻入印度, 佔有印度北部各地。

貴霜王朝入主印度北部時, 對佛教影響頗大。
西元二世紀中葉, 國王迦色膩色篤信佛教。西元一五零年邀請龍樹、 馬鳴等五百人, 在哈什米爾集會, 議定統一教教義, 以古梵文寫定經文等, 這就是第四次結集。

阿育王對佛教貢獻

阿育王時期, 印度版圖廣闊。 他皈依佛教後, 護持佛法和供養僧團, 推動佛教對外發展。

由於大力護持恭供養, 外道苦於生計, 冒充比丘接受供應, 混雜僧團中, 正法受擾, 比丘不願。 阿育王迎請目健連子.帝須整頓僧團。 經過一番整頓後,帝須於華氏城主持第三次聖典結集, 阿育王外護。 千人阿羅漢長老完整地誦出 <<經藏>>、 <<律藏>>、 <<論藏>>, 這就是流傳至今的巴利三藏來源。

拈花一笑

佛陀的“拈花一笑”,旨在强调佛即是禅。禅在于见性,不被文字表象所迷惑。故传禅宗之法,最好的方式是“以心传心”;心一念悟,则一念成佛,心一念迷,则万古不悟。佛陀“拈花一笑”时,唯有摩诃迦叶真正领会了他的真意,故而佛陀传禅宗于摩诃迦叶。

佛教在印度復興困難

佛教在印度的復興, 不得不提三事件了。 19 世纪末, 出現了復興運動。 1891年錫蘭僧人選磨波羅創立摩訶菩提會, 恢復一些佛教勝地, 重些一些寺院。 1947年印度獨立後, 很多著名大學設立佛學系或巴利語系, 出版書刊。 1956年印度政府舉行紀念佛陀涅槃二千五百活動, 有五十萬前首陀羅族人參加改信佛教運動。

但佛教在印度的復興仍困難重重, 三點可以討論。

說說密乘佛教

佛陀起初禁止持誦密咒, 但隨著僧團漸大, 為了方便攝化皈依學佛婆羅門, 開許誦持對治毒藥 、 齒患和用作守護的咒語。
部派時期, 明咒和陀羅尼漸興。 大乘佛教出現, 大量與陀羅尼有關經典出現。
及後密教發展, 進而運用到止觀襌修上。 密法修行強調身口意三業與所觀想佛菩薩相應, 即手结契印、 口誦真言、 心作觀想三密相應。 再漸斬形成了供養、 持誦和觀想儀軌。

佛教在印度發展過程 - 大乘佛教

佛教在印度發展過程, 大致可分為五個歷史階段 : 原始佛教、 部派佛教、 大乘佛教、 密乘佛教和今日的印度佛教。

想簡說其中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始於約公元一世紀。 大乘義理流行可從三方面看 : 1. 比較保守部派著重學術研完, 僧團僵化和遠離民眾 2. 佛陀追思、 像像崇拜、 佛陀本生菩薩故事流行; 菩薩精神和三身佛說出現 3. 佛塔崇拜、 熱心護持。

淨土定義與類別

淨土是大小乘人共趨的理想世界。 淨土的建立, 與大乘佛教出現實有密切關係。 淨土法門, 應以東方阿閃佛的妙喜世界; 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 還有常見藥師佛的琉璃世界; 彌勒佛的兜率淨土。

淨土是清淨的地方, 淨土有二方面: 眾生的淨土, 世界的清土。 淨是佛法的核心, <<阿合>> : 「心清淨故, 眾生清淨」; <<維摩>> : 「隨其心淨, 則佛土淨」。

淨土類别

說說「大天五事」

佛入滅一百年後, 大天阿羅漢提出了五事說明阿羅漢之不不究竟。 據 <<異部宗輪論>> 所記, 大天所說之五事為 : 「餘所誘; 無知; 猶豫; 他令入; 道因聲故起, 是名真佛教。」

一般說「大天五事」常從佛教義理、戒律分歧, 演生保守部派與開明部派, 前者就是上座部, 而後者演生出大乘。

但我想從「語言轉向」角度說說「大天五事」其中的 「他令入」和 「道因聲故起」。

淺說三 (四) 法印

緣起法指出了一切事物、 一切生命存在與生滅, 都落在重重因果關係中。
今次從三法印 : 諸行無常, 一切皆苦, 諸法無我; 角度分析緣起法。 原始佛教提到無常、 苦、 無我, 已有三法印的描頭。 後來三法印加入「涅槃寂靜」, 稱為「四法印」。 其後又認為無常、 無我巳包括苦, 故把苦剔除, 仍名「三法印」。

緣起法, 十二因緣, 四聖諦與八正道之關係

緣起法前提下, 人生現象的因果分析, 展出十二因緣、 四諦、 八正道等教義。

人生輪迴流轉歷程, 每前階段都是生起後階段的因(緣), 前一階段完成, 後一階段亦随之而起。 此十二階段處理了人生過去、 現在、 未來三世的兩重因果關係。 無明、 行是過去世的二因, 識、 名色、 六處、 觸、 受是現在五世果; 愛、 取、 有, 是現在世三因, 生、 老死是末來世二果。

同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