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藏思想之義理及特色

「如來」,是佛陀的十個名號之一。在《大智度論》中,音譯為「多陀阿伽陀」﹝《大正大藏經》二五‧七一中﹞,包含三個意思:
一、「如法相解」:這是就智慧的通達一切法的真相﹝真如﹞而說的,也簡稱為「如解」。
二、「如法相說」:就是恰如其分的說法,如實、不誇張、不錯誤,也簡稱為「如說」。
三、「如諸法安穩道來」:就是說一切佛,都是經由相同的安穩道路﹝修行方法﹞成佛的,簡稱
為「如來」,這是偏重於一切佛的平等解脫說的。
除此之外,「如來」在印度通俗的用語中,也是指生死流轉的主體「我」﹝或說「神我」,「神」是「我」的舊譯﹞的別名。本來,世尊一貫的教說是「無我」,但到了部派佛教後,卻為了解說業力流轉的過程,而立種種近似於「我」的理論來說明。顯然,人們對「我」的需求,還是那麼地根深蒂固。所以,往後在如來藏思想的發展中,「如來」一詞,一方面是指世尊成佛後的德行,另一方面,也都一直離不開「我」的陰影。
「藏」,是指胎藏。在印度的哲學思想體系中,早用到這個觀念的,是《梨俱吠陀》中的〈生生歌〉。這是由人類懷胎生殖的過程,推想到世界的創造,也是由一個「金胎」開始,認為「金胎」中孕藏了這個世界的一切。所以如來藏的意思,就是「佛的智慧德相,眾生早已具足,只是還在胎藏的狀態,沒有出現」。胎藏,是源於懷孕生殖的想法,所以在一般的解說或譬喻中,也使用與血統有關的「種性」概念來表達。如用「佛種性」,或簡稱為「佛性」,來表示在胎藏階段的佛智與佛德。所以,如來藏的意思,也就演伸為「眾生早已具足佛性」。
如來藏思想的形成,推測是由於大乘佛法興起後的某些思想,如《華嚴經》的佛德闡揚,法法平等,一即一切相涉相入等思想所啟發。在發展中,又與源於《阿含經》發展出來的「心性本淨說」,以及婆羅門教胎藏思想相結合而完成的。

如来藏思想之义理及特色

(一) 「如来藏」义理--参考福严佛学院《如来藏之研究》电子讲义:「如来藏的名称与意义」

「如来藏」(tathāgata-garbha)是「后期大乘」术语,在「如来藏」说成立以前,“如来”与“藏”是什么意义呢?

(A) “如来” :音译为“多陀阿伽陀” (tathāgata),是佛的德号,可以作三种解说:

(1)「如法相解」:「如解」--如来的智慧通达一切法的实相(真如) 。
(2)「如法相说」:「如说」--如来恰如其分的说法。
(3)「如诸佛安隐道来」:「如来」-- 指三世一切佛的平等解脱。
「如」是平等不二的实相,佛就是如如的圆满体现者,与一切佛平等,所以叫“如来”。

(B) “藏” :garbha是胎藏。
大乘佛教在发展中,如来与藏(界藏与胎藏),是分別发展的;发展的方向,也是极复杂的。
从如来藏的学理意义来说,倒好像是古代的「金胎」(hiraṇya-garbha)说,取得了新的姿态而再现。或重视如来藏的三义(胎藏、界藏、摄藏),以论究「藏」的意义。
实则「如来之藏」,主要为通俗的胎藏喻。如来在众生位──胎藏,虽没有出现,而如来智慧德相已本来具足了。如来藏说,与后期大乘的真常我、真常心──真常唯心论,是不可分离的。

(二) 「如来藏」特色---參考《印度佛教史》p.254-256:

由《华严经》的净心缘起,至《如来藏经》的如来藏说,再到《大乘起信论》说「如来藏」缘起观,即达于圆熟。一心、二门、三大,乃是《大乘起信论》的纲骨。
 (a) 「一心」: “众生心”含摄一切法(“大乘法” 与「如来藏」),故名「一心」。
 (b) 「二门」:(1) 「真如门」是自性清净心;(2)「生灭门」是杂染虚妄心。
 (c) 「 三大」:「一心」有三方面----(1)体大 (本体)、(2)相大 (功能)与(3)用大 (作用)。
  总之,本论所强调的是迷悟不离「一心」,所以“大乘法”即是“众生心”。「生灭心」是由众生心开展出来的“现象界”,它与「真如」对立。《大乘起信论》称“清净的如来藏”为「真如」,呼“不生灭及生灭和合”的「生灭心」为「阿黎耶识」(或阿赖耶识)。修学佛法的目标是要回归常乐我净的「一心」。此「一心」众生本具,悟时即可见此自性清净的「真如心」了。
换言之,信佛、学佛、成佛,也都是信仰、学习和成就我们自己的心;我们的“现象界” (生灭心)是由我们的心所促成,我们的“本体界”( 真如心或如来藏)也要由我们对自己的心来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