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心即佛」 說淵源

從早期禪宗祖師的思想考察, 看出"即心即佛"說形成和發展, 可以說由達摩初形, 至道信提出, 慧能發展, 最後馬祖倡導, 成南宗禪核心。
達摩 <禪法中的 「理入」指的眾生清淨「真性」已有「即心即佛」思想的雛形, 其重點清淨本心、 凡聖等一都與馬祖「即心即佛」相同意義。
<<二入四行論>>中說 : 「理入者, 謂藉教悟宗。 深信含生同一真性, 但為客塵妄覆, 不能顯了。 若也舍妄歸真, 凝住璧觀, 無自無他, 凡聖等一, 堅住不移, 更不隨文教, 此即與理冥符。 無有分別, 寂然無為, 名之理入。」

慧可還提出「即心是道」的重要命題, 與「真性」、「即心即佛」思想是一致。
根據敦煌本<<二入四行論>>記載, 「問 : 修道得道有遲疾不? 答: 挍百千萬劫, 即心是者疾, 發心行行者遲。 利根耆知即心是道, 鈍根人處處求道, 不知道處, 又不知即心自是阿耨菩提。」

道信提出「念佛心是佛」、 以至「即心是佛」。
<<楞伽師資記>> <<大正藏>>卷85, 第1286頁下, 道信根據<<楞伽經>> 「諸佛心第一」和 <<文殊說般若經>> 「一行三昧」提出「念佛心是佛」。 這念佛禪修看淨方便法門, 最終達至明心。
<<大品經>> 云 : 無所念者, 是名念佛。 何等名無所念? 即念佛心名無所念, 離心無別有佛, 離佛無別有心。 念佛即是念心, 求心即是求佛。」第1287頁上
道信也發揮<<觀無量壽經>> 「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提出 「佛即是心」 : 「<< 無量壽經>> 云: 諸佛法身, 入一切眾生心想, 是心作佛。 當知佛即是心, 心外更無別佛也。」

弘忍進一步提出 「本心是佛」的思想, 但以守心入道方便。
他說眾生本有清淨本心, 與佛無有差別 : 「吾今望得汝自識本心是佛」<<<<大正藏>>卷48, 第369頁

六祖慧能及門下的「自心是佛」、 「即心即佛」。
六祖曾開示「自心是佛」, 如 <<祖堂集>> 記載 : 「汝等諸人自心是佛, 更莫狐疑, 外無一物而能建立, 皆是本心生萬種法。 故經云 : 心生即種種法生, 心滅即種種法滅。」
宗寶本<<壇經>>, 法海參請六祖 「即心即佛」宗旨 : 「僧法海, 韶州曲江人也。 如參祖師, 問日: 「即心即佛, 願垂指諭。 「師日 : 「前念不生即心, 後念不滅即佛; 成一切相即心, 離一切相即佛。」
除了法海, 其他弟子神會、 懷讓、慧忠、 行思等都有「即心即佛」的說法。

禪宗 「即心即佛」思想由馬祖道一有所創新、 發展、 努力而得發揚光大。
對「心」的闡發和修行方式之創新, 令「即心即佛」新意。
「心為萬法之根本」, 一切法都是心法, 修行根本就是覺悟此心。 但馬祖認為此眾生心當下就是清淨真心, 不需分真心妄心。
「理事無別, 盡是妙用」, 從即體顯用, 佛法就體現在日常生活中, 現實生活體會最高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