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於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二年)傳入中國,在這漫長的發展史上,佛教為了適應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環境,適合廣大民眾的信佛需求,通過不斷吸收和融合中國傳統文化,逐漸褪去了在印度原有的色彩,而表現出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新面貌,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歷史上形成的眾多佛學流派中,禪宗堪稱是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一個最有代表性的佛教宗派。
禪宗形成於唐初,傳統認為六祖慧能大師(六三八~七一三年)是中國禪宗的開山鼻祖,它是在印度大乘禪法的基礎上吸收印度中觀思想,並結合當時中國社會情況而形成的一個大乘佛教宗派。禪宗的理論和實踐特色鮮明而獨特,可歸納為三個方面:一、以肯定自我價值為理論和實踐的基礎,其代表性觀點是「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佛性人人平等」,佛性有「自覺」功用;二、以發現自我價值為修行方法和旨趣,其重要觀點為「明心見性」、「頓悟成佛」;三、以生活化的修行為實踐方式,其代表性觀點是「禪非坐臥」,「離相即禪」,「搬柴運水」皆是行佛道。是故禪宗的三大特色,即:一、自心即佛,自性本覺──禪宗的心性論;二、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禪宗的解脫方法;三、禪非坐臥,離相即禪──禪宗的解脫方式。中國禪宗的三個特色,雖然各有不同的意義和體現,但彼此在理論上是緊密相連的;佛性論是禪宗的理論基礎,修行方法是在佛性論的基礎上建立的,而修行方式又與佛性論和修行方法密切相關。它的佛性論發展了印度和中國傳統佛教的心性論,它的修行方法和方式改變了印度和中國傳統佛教的修行方法和方式,它在理論和實踐上給中國佛教注入了新的生機活動力,它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重大的革新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