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苦吗?

佛陀生平第一次讲法,既是三转四谛法轮 ,其中深刻描述出这个世界的本质,就是充满苦迫性的“苦聚”: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愁、悲、苦、忧、恼是苦;怨憎会是苦;爱别离是苦;求不得是苦。简而言之,五取蕴皆是苦。
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
进一步以对众生自身加以分析,原本就从无始劫来业力、习气积累而生出六根,再依“六根门”而摄取“六境”,就能发生“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待六识生起,不但是了别境界,而且是烦恼相应,取着境界。取着境界,众生之自心身体,就陷在苦痛的深渊,聊不可脱。
总合六根、六境,名为十二处。再加六识,共计十八界 。这是众生苦聚的一切。有了这,就有了生命(约通俗说),也就有了苦迫。世间众生在生死六道中受苦,苦因苦果的无限延续,更没有别的,唯是这蕴、界、处而已。

人生是苦吗?

佛陀讲四圣谛,最先讲到苦谛,尤其最明显的是人生的「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炽盛苦。

自本学期在5/1/2018开学后至今(28/1/2018),末学真正体会到「人生是苦」的滋味,回顾这段日子的感受是:

(1)出生:由于过去与父母有多生的缘,才会来投胎为其孩子,彼此互相讨债、报恩,何况人身不净,人间环境污秽,一般人多依无明、烦恼而造恶业,因此常没在苦中。
(2)老化:人到中年,体弱多病的现象频密,视听、体力渐弱,精神不能集中,提不起心力来读书、写作业,感到无奈。
(3)生病:现代人讲究效率快速,生活紧张的代价是急速老化,产生许多慢性病、癌症等痛苦。
(4)死亡:身为僧人,常常要外出为亡者助念、开示,有时面对一些特殊临终病人的棘手情况,也会感到无能为力。
(5)求不得:不管是在家或出家学佛,每天都会遇上生活的困难与挑战,不论我们喜欢与否,都要去面对和接受这些工作。
(6)怨憎会:当男、女、老、幼在各种场合的沟通,出现了代沟、误解或沟通障碍时,彼此不能建立共识,就像冤家相逢般的痛苦。
(7)爱别离:当彼此恩爱的人,面对生离死别的关头,也会产生凄凉的痛苦。
(8)五蕴炽盛苦:不管是处在出生、健康、生病、老化乃至死亡的阶段,生命的五个元素(色、受、想、行、识)都像5把时时在燃烧的火焰,令人生恼,驱使人去造业而感受未来的苦报。

人生是苦吗?

佛陀讲四圣谛,最先讲到苦谛,尤其最明显的是人生的「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炽盛苦。

自本学期在5/1/2018开学后至今(28/1/2018),末学真正体会到「人生是苦」的滋味,回顾这段日子的感受是:

(1)出生:由于过去与父母有多生的缘,才会来投胎为其孩子,彼此互相讨债、报恩,何况人身不净,人间环境污秽,一般人多依无明、烦恼而造恶业,因此常没在苦中。
(2)老化:人到中年,体弱多病的现象频密,视听、体力渐弱,精神不能集中,提不起心力来读书、写作业,感到无奈。
(3)生病:现代人讲究效率快速,生活紧张的代价是急速老化,产生许多慢性病、癌症等痛苦。
(4)死亡:身为僧人,常常要外出为亡者助念、开示,有时面对一些特殊临终病人的棘手情况,也会感到无能为力。
(5)求不得:不管是在家或出家学佛,每天都会遇上生活的困难与挑战,不论我们喜欢与否,都要去面对和接受这些工作。
(6)怨憎会:当男、女、老、幼在各种场合的沟通,出现了代沟、误解或沟通障碍时,彼此不能建立共识,就像冤家相逢般的痛苦。
(7)爱别离:当彼此恩爱的人,面对生离死别的关头,也会产生凄凉的痛苦。
(8)五蕴炽盛苦:不管是处在出生、健康、生病、老化乃至死亡的阶段,生命的五个元素(色、受、想、行、识)都像5把时时在燃烧的火焰,令人生恼,驱使人去造业而感受未来的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