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乘佛教淨土觀

提到淨土二字大家都很熟悉,尤其一般人更是希望往生淨土。但是淨土到底在那裏?如何確定有沒有淨土?為何要求生淨土?大乘佛教經中又提到有那類淨土?

張秀美's picture

净土思想的根源

早期印度佛教,以释迦牟尼成佛为例,是一乘即佛乘。佛陀成佛的过程是从菩萨开始,修菩提道而成佛。 佛陀建议三乘道得解脱,但佛陀强调菩萨道成佛是最圆满的。菩萨道是一条“稀有、勇敢”之道。菩萨道所带来的问题
1.是漫长而又艰难的
2. 早期佛教的一佛一世界,修菩萨道者的成佛希望更加渺茫。
3. 今生今世成佛不可能
4. 一些人怀疑修菩萨道是否合法。
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其他佛和其他佛世界开始形成。在娑婆世界之外还有其他的佛世界,这样,极乐世界的思想就开始形成了。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有很多弟子证得阿罗汉;佛涅盘后,证阿罗汉者稀少。如何更快成佛?只有能见到佛陀,直接听他的教诲,成佛才有希望。
《般舟三昧经》中提到:在三昧中可以见佛, 念佛三昧是其中修行方法之一。念佛三昧和往生极乐世界是解决菩萨道快速成佛的方法。大乘《弥勒上生经》中提到有兜率天净土;《妙法莲华经》提到灵山净土;《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等则详细描述阿弥陀佛的净土。在所有的极乐世界中,西方极乐世界是最容易到达的地方,因为修行者可以凭阿弥陀佛的愿力带业往生,在西方极乐世界继续修行成佛。

比较宗教视野下的大乘佛教净土观

汉地佛教在宋之后一直有是禅净双修之传统。总而言之净土宗蔚为主流,深入民间信仰。净土概念也深入人心。在比较宗教尤其是佛耶对话中,往往将佛教的净土观和基督教的天堂观作为比较,这个可谓抓到了两教终极关怀的根本。根据佛教言说传统,真净土是唯心净土;而若是放到基督教或其他亚伯拉罕诸教(主要是一神论),则更像是“实有天堂”。此指向了两种宗教教义理论的本质区别,即在强调唯心唯识的一方,其教义本质是走向境界性的内向反求;在强调实在实有的一方,其教义本质是期待与有情义的无限大他者的对话和修复关系。
往生净土是为求解脱,追求天堂是期待救赎。就拯救论的角度来讲,两者都是要求人从属世的角度进行超拔,更新自我,寻求突破。在修行方法上,由于历史等复杂的原因,显然中国传统文化对净土观念的包容和融合(特别是民间小传统),显然是比亚伯拉罕诸教高的。

念佛成道

師兄,我明白多了,謝謝!
念佛號也能得到救贖,否則阿彌陀佛不來接引,所說的帶業修行,恰恰就是有罪之身求解脫;大乘經典篇幅甚長,難讀可以念《金剛經》,再簡短有《心經》,甚至一個“唵”音也可以成就佛道,簡單地普及於眾生;念念不忘一個「悔」字、「捨」字,也可以像槃陀周利以一掃帚而得道。

淨土

佛教說我們身處的世界是欲界,欲界的人有貪欲,貪欲帶來煩惱,有些人因此而產生了離開欲界的想法,生了一個淨土的念頭給自己避難,相信這些人就是《化城喻品》中的眾生,因為他們懷疑淨土的真實,所以猶豫不決;那個避難的淨土是假的,是人在煩惱時想象出來安慰自己,但一個沒有貪欲的世界卻是真的,因為如果沒貪欲就自然不會生於欲界,不生於欲界,生到哪裡去呢?「一切唯心」這句佛家語被眾生說白了,就是不相信有淨土的存在,但我們也得靠著淨土的信念去修行,因為淨土是「化城」的概念,真正要到的地方,相信並非我們現在所能想象的。
大乘佛教給予欲界中知苦的人不同的淨土,《彌勒上生經》有兜率天淨土、《妙法蓮華經》有靈山淨土、《華嚴經》有蓮花藏世界、《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有琉璃淨土、《大寶積經》中有如來妙喜淨土、《大乘密嚴經》有密嚴淨土,《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有阿彌陀佛淨土,那裡都是美好的化城之地,可供欲界的人隨心修行,死後亦可登天繼續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