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本怀的涅盘思想

从吠陀到婆罗门时代的“涅盘”观念,一直视为摆脱世间种种束缚后与神灵共虚的一种实有状态,当时各派思想基本上建立在这个观念之上。直到佛陀出现,提出革命性的观点,把“涅盘”的外境超脱追求转向自我内在开发。正因其“涅盘”观念建基于自己亲证“缘起”,基于心慧解脱的一种“自内在”证悟。因此,佛教“涅盘”观念从一开始,就与印度传统各派思想有根本分别。即使佛教同样用“涅盘”一词,仍以“涅盘”为重要的教义,然而从本质上已彻底摆脱古吠陀和《奥义书》的观念。故此要真正了解佛陀的“涅盘”观念,必从佛陀的根本义理出发,正是四谛 ,十二因缘 这两个基本纲领。佛陀一心追求自我心灵解放,选择出家修道。佛陀的解脱即“心解脱” ,行住坐卧皆不离“心解脱”。三藏经典各种对“解脱”的阐释,不外在佛陀“心解脱”上假名安立。各名相中,较易于反映佛陀“解脱”本怀该是“无量心解脱”。“无量心解脱”不单表现“心解脱”的本质,亦发挥了佛陀的涅盘精神。“无量心”也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四无量心”正是以无穷的悲智,展现出解脱生命的价值,畅佛陀涅盘之本怀。佛陀的大悲心,只在悟入诸法平等、性无差别的同缘共境而生。所以,修持无量慈悲,无畏亦无求,一种任运自在的情怀。佛陀的涅盘观正是如此正面积极。

佛陀出家求法弘法的目的在于解决人类与生俱来的种种烦恼,乃至面对现实社会的矛盾,即所谓贪嗔痴“三毒”。人类痛苦源于“三毒”,成就世间各种对立、不平等的现象。这些社会矛盾,全基于这个共同的根本心理现象。众生种种颠倒、贪欲形成“渴爱”,“渴爱”自有牵缚,牵缚自有苦。苦深铬内心深处,苦一日不灭,人回归彻底的平静。佛陀针对这个现实,开示一条“心解脱”之道,令人从自身意识的枷锁释放出来。“渴爱”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惟以“四无量心”来对治,方能达致无我境界,方能体证解脱自在的涅盘。

“四无量心”是解脱的开始,四心扩充,终能达至“涅盘”。“涅盘”不单无有生死痛苦,更无自他的烦恼,彻底的平等无碍。“四无量心”的“涅盘”正是佛教超越古印度其他思想流派的关键,由无量心的解脱,破除现实中一切的对立,自他内在的一统。佛陀所说的“涅盘”是破除“三毒”的当体境界,并非现实存在。“三毒”是因众生的颠倒分别心而生,既然由心生,必从“心解脱”入手。“慈悲喜舍”固然是针对“贪嗔痴”而施设,即使“空”、“无相”、“无愿”等种种心的解脱法门,道理亦一样1。

简言之,释尊的涅盘思想,因针对现实中众生痛苦的根源,以求安心立命。不假手于神祇,摒弃所有不符诸法实相的邪说,以人为本,引导众生转凡入圣,完成佛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