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敦煌文化的特色

古代敦煌文化的特色

敦煌,位於中國的大西北,即今甘肅省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古代中原進入西域的門戶。敦煌是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陸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處,它在歷史上有可靠文字記載的,最早可以上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敦煌在歷史的洪流中,從新石器時代的刀耕火種到兩漢時期的歸漢設郡,從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動蕩紛亂到隋唐時期的閭閻相望,從吐蕃時期的大力弘佛到歸義軍時期的苦心經營,及至西夏元明清時的日漸衰落,在在展現出它的不同文化風貌的特色。

敦煌文化,又稱為「敦煌學」。敦煌學的興起,是由於甘肅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第17窟)的發現而開始的。莫高窟藏經洞是中國考古史上的一次非常重大的發現,這次發現對研究中國和中亞地區的歷史,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科學價值,並由此形成了一門以研究藏經洞文書和敦煌石窟藝術為主的學科——敦煌學。及後,發現敦煌文書的消息不脛而走,吸引一些外國探險家的覬覦,將數萬件精美的文書和絹畫等文物掠往國外。各國學者紛紛開始研究這些文書,發展出「敦煌學」。總的來說,敦煌學的定義是指以敦煌遺書、敦煌藝術、敦煌史地、敦煌簡牘為主要研究對象的一門學科。所以說,敦煌展現出它的不同文化風貌的特色,可以稱得上是中國古代學術的海洋。

從整體性上說,古代的敦煌文化,是屬於地域文化。然而,它在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中佔有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它自身又具有很鮮明的地方特色。關於古代敦煌文化的特點,可從三方面來說明:(1)敦煌是東西陸上絲綢之路上一個重要的商業城市;(2)敦煌自古以來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城市;(3)敦煌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都會。自漢武帝經營西域,敦煌開始歸入中國的版圖,經歷了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二千年來不同民族文化的洗禮,同時也經歷過繁榮和戰亂。古代敦煌文化,是融合了多民族的色彩,它不僅是出家僧人禮佛、修行、居住的地方,也是人們學習各種文化的好場所。敦煌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不少歷史事件發生於此,給後人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

敦煌莫高窟的「莫高」二字,是形容在地勢較高的鳴沙山崖壁上建造石窟,在沙漠高處開鑿的洞窟,故稱為「莫高窟」。最初開鑿洞窟的第一人是樂僔法師,然後有法良禪師繼續在莫高窟開鑿洞窟。在莫高窟南區窟群的中部,有一組緊密相連的洞窟,編號分別是第268、272和275窟。據考察,所有洞窟的開鑿,基本上都是以這三個洞窟為中心,向南北兩邊和上下延伸發展的。因此,這三個洞窟被認為是莫高窟現存最早的洞窟。

敦煌石窟的藝術形式,主要表現在洞窟的形制、塑像和壁畫三方面。敦煌石窟包括古敦煌郡境內的所有石窟,如: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東千佛洞、五個廟石窟等,共計有洞窟五百五十多個。在敦煌眾多石窟之中,莫高窟的規模是最大的,內容亦是最豐富。據《李克讓修莫高窟佛龕碑》(簡稱《聖曆碑》)的記載,莫高窟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莫高窟歷經了一千六百多年的自然和人為破壞,至今仍保存著十六國到元代的洞窟有七百三十五個,分為南北兩區,其中四百九十二個有壁畫或彩塑,二百四十三個無壁畫或彩塑,壁畫的面積達到四萬五千餘平方米,塑像二千餘尊,唐宋窟檐木構建築五座,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寶庫。關於敦煌塑像,據學者研究,「敦煌」的含義,有認為與希臘人有關。印度犍陀羅時期,是造像很流行的時期,犍陀羅文化受到多種文化的影響,其中包括了希臘文化。莫高窟洞窟內的造像,有很多犍陀羅文化的元素,這標誌著大乘佛教傳入中國的佐證。敦煌莫高窟石窟塑像藝術,可以說代表著敦煌的文化藝術特色,當中蘊含著宗教、歷史、社會、民俗等豐富內涵,散發出它本身獨特的魅力。敦煌壁畫是敦煌石窟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莫高窟現存壁畫約有四萬五千平方米,內容非常豐富和精美,是世界少有的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的壁畫藝術包羅萬象、場面宏大,題材千變萬化,但它所表達的中心思想,始終離不開佛教。

從不同研究成果的發見中,看到了敦煌作為中西文化交流的匯合點,它所起著融熔相攝的作用,致使敦煌文化結合了多樣文化的元素,而又不失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質。這就是古代敦煌文化的特色。中國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寶藏不僅是中國文化藝術的瑰寶,也是全世界人類文化藝術的遺產,是全人類共同擁有的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