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歸義軍時期的研究
漢武帝打敗匈奴,把河西地區包括敦煌在內,盡歸入漢朝的版圖。漢朝經營西域,至使敦煌成為東西文化、商業活動的樞鈕。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混亂時期,敦煌在不同文化的管治下,有遭受戰亂的嚴重破壞,也有繁榮的發展,而併發出它獨特的氣質。隋唐時期,是中國由大亂走向安定的時期,隋朝統一中國,為敦煌的興盛打下基礎。唐初至盛唐,敦煌成為進軍西域的物資和兵員的供應基地。雖有吐蕃的侵擾,西域基本是在唐朝的統治之下。安史之亂爆發後,吐蕃乘機攻佔唐朝領地。這時期的敦煌,可說是吐蕃管治的時期。吐蕃統治者篤信佛教,這時又是佛教興盛的時期,因此,敦煌的發展並沒有受到影響。到唐代後期,吐蕃國內大亂,再無統一的君主。沙州土豪張議潮率眾起義,趕走吐蕃的節兒,奪取了沙、瓜二州,並迅速向東西方向擴展,又遣使分幾路往唐朝長安告捷。唐朝設立歸義軍,以張議潮為節度使,兼沙、瓜、甘、肅、伊、西等十一州觀察使。張議潮以敦煌為中心,以漢族為主力,團結境內各民族,建立歸義軍政權,敦煌從此開始了近二百年的歸義軍時期。
歸義軍時期可分為前期和後期。前期的歸義軍時期只是晚唐王朝的一個軍鎮,但是已經有很強的獨立性,到了五代、宋初時,後期的歸義軍時期實際上已是一個地方王國。歸義軍的政權,大約可看為三個階段:(1)張議潮歸義軍(唐代後期);(2)張承奉西漢金山國、西漢敦煌國(五代);(3)曹議金歸義軍(五代及北宋初年)。
(1)張議潮歸義軍(唐代後期)
晚唐時期,張議潮用了約二十年時間經營,歸義軍的轄境東抵靈武(寧夏),西達伊吾(新疆東部),勢力達到最高峰。張議潮建立歸義軍政權後,極力恢復唐朝各項制度,例如,重建州縣鄉里和戶籍土地制度。他又強化漢文化的教育,務求中國文化在敦煌以至整個河西地區能有持續的發展。吐蕃崇佛的政策,造就了強大的敦煌佛教教團,漢族高門出身的洪䛒(洪辯,俗姓吳)領導敦煌僧尼大眾,參加了張議潮發動的起義。歸義軍政權建立後,張議潮整頓寺院和僧團,設立河西都僧統司,以洪䛒為河西都僧統,管理境內僧侶事務。吐蕃時期的崇佛風氣,在歸義軍時期亦繼續盛行,特別在張氏時期,莫高窟的開鑿達至高峰。
(2)張承奉西漢金山國、西漢敦煌國(五代)
張議潮死後,他的侄兒張淮深代掌歸義軍政權,但唐朝並不給予淮深節度使的旌節。與此同時,西遷的回鶻已深入甘州和肅州等地,甚至侵擾瓜州。張淮深是一位熱心的奉佛者,他曾增修莫高窟北大像。張淮深及家人被殺後,張淮鼎繼任為節度使。張淮鼎死,死前托孤於索勛,希望索勛能輔助其子張承奉管治沙州。但是,索勛卻自立為歸義軍節度使,因他掌握實權,並得到唐朝的認可,故索勛的地位甚為穩固。張議潮之女、敦煌大族李明振之妻張氏,率諸子滅掉索勛,由李氏諸子掌握歸義軍實權。瓜沙大族對這種暗中竊取張氏政權的作法,非常不滿。張承奉得到敦煌大族的幫助,奪回實權。歸義軍的轄境已經縮小到只餘瓜、沙二州的範圍。此時,唐朝正式授予張承奉節度使的旌節。與此同時,西面的于闐國亦派使臣到訪沙州,這顯示歸義軍政權在外交上頗為成功。後張承奉得悉唐朝已亡,於是自稱「白衣帝」,建號「西漢金山國」。另一方面,甘州回鶻數次進攻沙州,金山國先勝後敗,最後與回鶻訂立城下之盟:回鶻可汗是父,金山天子是子。西漢金山國改名為西漢敦煌國。
(3)曹議金歸義軍(五代及北宋初年)
曹議金(又名曹仁貴)取代張承奉政權,廢西漢敦煌國,去王號,仍稱歸義軍節度使。曹議金著意跟周邊的民族改善關係,於是實行和親政策,遣使甘州,娶回鶻可汗女為妻。為了穩固後方,曹議金亦通使伊州和西州回鶻。在中原方面,曹議金遣使後梁,後梁王朝封贈他為歸義軍節度使。後唐時,曹議金乘甘州回鶻汗位交替之際,親自率兵征討甘州回鶻,幾經苦戰,使之屈服。新立的回鶻可汗娶曹議金之女為妻,成為曹議金的子婿。曹議金妥善處理內政和對外的關係,增強了歸義軍的實力。曹議金自稱「令公」、「拓西大王」,歸義軍成為名符其實的地方王國。曹氏歸義軍政權成立後,曹議金於莫高窟興建一所大窟:第98窟,以慶賀中原王朝(後梁)授節降恩。曹議金死後,三傳至曹元忠。曹元忠統治期是歸義軍後期文化比較昌盛的時代。曹元忠注重與鄰國修好,與中原的後晉、後漢、後周和北宋政權保持良好關係,穩定了瓜沙地區的局勢。北宋初,歸義軍政權的勢力已開始走下坡,後被西夏滅亡,歸義軍政權就此結束。
敦煌藏經洞保存了不同種類的典籍,當中許多文書是屬於歸義軍時期的,顯示歸義軍政權對中國歷史的保存及發展有著重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