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的建築藝術

敦煌莫高窟的建築藝術

敦煌莫高窟,是在地勢較高的鳴沙山崖壁上開鑿的洞窟。最初開鑿洞窟的第一人是樂僔法師,然後有法良禪師繼續在莫高窟開鑿洞窟。在莫高窟南區窟群的中部,有一組緊密相連的洞窟,編號分別是第268、272和275窟。據考察,所有洞窟的開鑿,基本上都是以這三個洞窟為中心,向南北兩邊和上下延伸發展的。因此,這三個洞窟被認為是莫高窟現存最早的洞窟。關於敦煌石窟建築藝術,敦煌石窟包括古敦煌郡境內的所有石窟,如: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東千佛洞、五個廟石窟等,共計有洞窟五百五十多個。

在敦煌眾多石窟之中,莫高窟的規模是最大的,內容亦是最豐富。莫高窟開鑿於甘肅省敦煌市西南25公里處的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前臨宕泉河,面向東,南北長1680米,高50米。洞窟分布高低錯落、鱗次櫛比,上下最多有五層,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據《李克讓修莫高窟佛龕碑》(簡稱《聖曆碑》)的記載,莫高窟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莫高窟歷經了一千六百多年的自然和人為破壞,至今仍保存著十六國到元代的洞窟有七百三十五個,分為南北兩區,其中四百九十二個有壁畫或彩塑,二百四十三個無壁畫或彩塑,壁畫的面積達到四萬五千餘平方米,塑像二千餘尊,唐宋窟檐木構建築五座,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寶庫。

莫高窟現存最早的石窟是十六國北涼時期開鑿的三座石窟,即第268、272、275窟;北魏時期開鑿的十四座石窟;西魏時期開鑿的六座石窟;北周時期開鑿的十七座石窟,共計四十座石窟,經歷了接近二百年的時間。莫高窟早期的石窟形制主要有禪窟、中心塔柱窟和殿堂窟。隋代開鑿的洞窟共計九十五座,初唐時期在莫高窟共開鑿了四十七座石窟,盛唐時期,在莫高窟共開鑿了九十八座洞窟,至晚唐時,莫高窟崖面上的石窟數量達到二百六十五座之多。石窟的形制以方形覆斗頂殿堂窟為主體,其餘有中心柱窟兩座、人字坡頂殿堂窟三座、中心佛壇窟和大佛窟各一座。隋代和初唐還有數種衍生的石窟形式,主要有:中心佛壇窟、三龕式殿堂窟、馬蹄形佛牀式殿堂窟。五代至元代,所開洞窟僅有六十七座。從五代開始,便有改造前代洞窟的做法,五代至元代共重修前代洞窟三百六十一個。從盛唐時期、五代、曹氏歸義軍時期,在莫高窟開鑿很多洞窟,在榆林窟也有相當一部分的大中型洞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