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結集發生在佛滅二百二十年頃的正法阿育王時,因「大天五事」起諍而行結集,僧團由解讀戒律的分歧白熱化,擴展至在解讀佛說的教理分歧上。 阿育王兒子摩哂陀出家,奉帝須為和尚(分別說系),以末闡提(有部)為具足戒阿梨,以大天為(大眾部)十戒阿梨(《善見律》卷二,《大正藏》二四•六八二頁 上)。 「大天」即是阿育王的兒子摩哂陀出家受戒的阿梨。也是西方系與東方系公開決裂的關鍵人物。 大天五事是關於阿羅漢身心聖境的五樁事: 大天卻將西方系所唱的五事編成一偈,向弟子們廣為宣揚:「餘所誘無知,猶豫他令入,道因聲故起,是名真佛教。」 大天反駁五事非妄言的理由是: 據《善見律》卷二(《大正藏》二四•六八四頁中)說,達摩阿育王即位第十七年,請目犍連子帝須為上座,於華氏城召集長老一千人,從事第三次結集,評議「大天五事」論諍的誰是誰非。目犍連子帝須是西方系德高望重人物,結集進行了九個月,僧團中的精英長老們從教義上做了廣泛的討論。 大天雖受西方系耆宿的攻擊,但公決結果,卻為多數的東方系僧團所擁護。西方系長老們不能抗衡多數的東方系僧團,退入西北印的迦濕彌羅,與中印的東方系分疆教化。此結集後,現代開明的東方系,留在中印度並續漸取得了優勢,穩得阿育王的支持。 阿育王時代的華氏城結集後,亦正式標誌著佛陀的一味僧團「根本分裂」。僧團從傳統團結為時代結終,分立成西方系的上座部和東方系的大眾部,部派佛教時代開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