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神足-普献长老

https://blog.xuite.net/t5a78/blog/52782386-四神足

普献法师专网

四神足

四神足是关于禅定,又叫作四如意足。
为什麽叫做神足?神就是神通。定会产生神通,定是神通的依止,就像我们人能站起来,是我们有这个脚站起来,才能跑、才能跳、才能走路,那麽有定才能产生神通。但是,神通不是我们追求的最高目标,而是说神通是定的一种副产品。修学佛法不是要追求神通,神通是在禅定以后很自然的一种现象,只是说藉着这个禅定,去观察身心的无常无我,然后引发特殊的智慧。
有关于禅定的修学,有哪些条件值得我们注意?这个地方谈到四个条件:欲如意足、进如意足、念如意足、慧如意足。我们背诵的时候,就是「欲精进念慧」,或者是背「欲勤止观」。
我们先来谈「欲」。首先我们要了解,修学四禅定、戒定慧、四念处,乃至我们想成佛度众生、利益众生,这一切切都是欲在推动的一种力量;而且,欲的本身不是绝对的善、不是绝对的恶,它是中性的。就像睡觉,睡觉有没有好或不好?没有。你为了恢复体力,那麽你睡觉是好事情;你吃饱没事,一直睡一直睡,那就不好。在修学佛法裡面,欲是一个很重要的动力。
《华严经》有一句话说:「广大智所说,欲为诸法本,应起胜希望,志求无上觉」。「广大智」就是指佛。佛陀说「欲为诸法本」,欲是一切法的根本,善法、恶法的根本都是欲。作为一个修学圣道的信徒,「应起胜希望」,就是善法欲。善法欲做什麽呢?「志求无上觉」。
在一般人认为,修道就是铲除所有的欲望,欲尽情空就会成道。不是这样子的,经上强调修学佛法的一个重要的原动力就是欲、欲望。我们想成佛,请问算不算欲望?也算欲望喔,但是我们不讲欲望,我们讲好听一点,叫作愿力。所以,佛说欲是诸法的本,是一切善法的根本,我们要发这个欲望、愿力去求无上觉、无上的智慧。
《华严经》裡面还有一句话:「捨无明欲,住佛志乐」。无明欲,就是我们平时认为那种欲,比如说吃喝唱跳啦,财色名食睡啦,因为它是跟无明相应,所以要我们捨弃的是无明欲。但是,我们要住佛志乐,就是以信佛、学佛、成佛、广度众生、利益众生作为我们人生的最高的诉求。
所以,如果没有欲的话,不能修道了。我们要修禅定也好,智慧也好,你如果没有这个热诚,没有强而有力的这种热诚心的话,修不起来。这跟一般人想的「修道就是把所有的情欲都赶尽杀绝,业尽情空了就能成道」,不是这样子,这是生命的一种动力。只是说我们一般人容易沉迷在这个欲望当中,跟无明相应,结果造无边的业,受冤枉的苦。
那我们要把这生命的动力去昇华淨化,达到一个止观相应的境界的时候,我们生命成熟了,智慧开展了,这种情欲变成一种悲天悯人的、慈悲的福德,这个时候自己的生命自在,也可以让身边周遭一切人生命自在。所以这个欲如果把它砍掉的话,那不能成佛。一般人以为欲是一种障碍,不是这样子的,是跟无明相应的时候,这个欲会障道;如果是追求智慧、追求禅定,那这个欲反而是不可缺。以世俗的话来讲,就是强烈地、勐烈地追求这种觉悟的心,那这个是很好的欲。

四神足的第一个是欲神足。对我们所信仰的事理了解得清楚了,你相信了,然后你希望得到,所以「信为欲依,欲为勤依」,有这个欲望以后,所以我们能够精进,你会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废寝忘食的去追求。四神足的第一个就是要有很强烈的这种信心、欲求,这个叫做善法欲,欲为足。
二是勤神足(精进如意足)。修定,一定要有精进做基础。
三是念神足。就是以念为足,念就是正念,这是属于修止、修定。我们的心念不断地去攀缘过去、追求未来,始终不肯停留在现在,始终不肯停留在自己的身心当中,不断向外去攀缘,追求快乐、追求刺激,回想过去、憧憬未来,这个念头乱七八糟的,这个就失去它的能量了。如果我们有正念,安住在现在、此时此刻,当下是正念,这是产生定的一个重要的元素。
四是观神足。如果我们入很深的定,让我们沉迷了,那不能开智慧。请问各位,猫抓老鼠有没有定?一隻猫看到老鼠鑽进洞裡面去,那隻猫又肚子很饿,牠会一直守在洞口,请问这个算不算定力?也算定力;但是会不会开智慧呢?不会。所以,定一定是能够淨化我们身心的,那才叫做定。老鼠躲在洞裡面不敢出来,牠也是一直在找机会,牠也是有定力,猫跟老鼠两个都在比定力。老鼠比不过的时候,一跑出来就被抓了。
请问小偷在路上一直瞄你的手提包的时候,有没有定力?也算定力啊;但是那个会造业。所以我们讲的定,它一定是清淨,能淨化我们身心,那是我们所要求的定力。各位有没有看过一种情景:白鹭鸶在水边,牠一直看着水裡面的鱼,牠一直看一直看,看见有鱼的时候,牠就夹起来吃,那样也是定力。世间很多东西都有那个定力,但是不能开智慧。
这个是讲到定,还必须有精进才能成就;那精进要能够得到智慧,就必须要修观。
所以修禅定的基本条件就是:先要有欲,有这个欲望、欲求,就叫作愿力。我们来生再投胎再做人、再修学佛法,算不算欲呢?也算,叫做愿力。如果说赚的钱吃喝唱跳,吃遍世界各国,玩尽各国的风光,那也是欲,但是没有得到智慧的话,那就是损掉我们自己的福报而已,把我们的福全部吃光,那个不好。如果我们能够藉着这麽好的精进基础,来行善、来布施、来做善事、来帮助穷人、帮助弱势团体,那就变成福德智慧。所以,欲是可善可恶的。
那这个欲如果加上止观、定慧的时候,它这个力量就能发挥到很大,所以叫作四神足。
在华严经裡面谈到最高最高的欲望是什麽呢?修这种欲望的话,连天魔外道都不能断,那就是成佛的欲望、求无上菩提的欲望。非达到此目标不可,非成佛不可,非度众生不可,那种最高最高的欲望叫善法欲。这个是跟我们一般人想像的「修道就是放弃人间所有一切,什麽都不要了」,不是这样子的。
所以我们讲「看透」跟「看破」有没有一样?看破是没有希望了;那我们修止观定慧,我们是认识清楚,是看透而不是看破。有的人说我们信佛学佛就是看破人生,请问看破人生好不好?不好,好像对这个世间一点希望都没有了,人生没有意义了。那「放下」跟「放弃」相同吗?不一样。放弃跟看破一样。台语说:「看破你的手脚」,等于是说对你没有一点期望了。如果是我看透你的动机,看透你的心地,看透你了,但是我还是有多馀的心想去救度你,我是看透你,并没有放弃你。
所以,我们是看透人生的真相,不是看破人生,那你还会努力 ,知道吗!你会正确的去努力,然后我们做很多善事,但是我会放下,不会说我做很多善事,你要报答我、要恭敬我,你要对我好一点、对我尊敬,你会放下身段。因为有智慧、有悲心,所以我们不会放弃世间。我们不会放弃世间有这麽好的机会,什麽机会呢?轮迴的机会、生死的机会,所以我们还是继续来生死,继续来轮迴,我们还有这个机会去服务众生、利益众生,然后继续修学佛法,继续修止观定慧。在无限的生死当中,我们自己成熟,也跟这些众生成熟,陪公子读书,这样你看这人生才有意义。所以是看透而不是看破,是放下而不是放弃。这样了解了吗?
这个讲到四神足里面一定要欲神足,有强烈的生存欲力、欲望,但是这个欲望不是说要追求吃喝唱跳、财色名食睡那种享受的欲望,不是的,是这种生命向上、向善,一种光明积极拥抱生命的那种力量,这是修行一个最基本的要件,如果没有这个欲的话,修不成。只可惜我们众生把生命这种动力沉迷在财色名食睡当中,得意忘形了。
菩萨,Bodhisattva,菩提萨埵,我们翻成「觉有情」。而人、动物是「有情」,有感情、有感受,但是就是缺那个「觉」,我们不觉、或者是邪知、邪觉。三菩提叫做正觉,「正」确的「觉」悟了人生,看透而不是看破,然后放下了自我的身段,而不是放弃了生命、放弃了众生。用简单的一句话讲,就是提得起、放得下。提得起是去拥抱众生,拥抱生命,拥抱苍生,拥抱世界,拥抱全人类,但是呢,要放下自己的身段,不会说「众生刚强难度难化,算了吧,让他死吧,管他的」,不要有这个念头,那变成看破了。
提得起、放得下,我们要提起的是什麽呢?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那就是欲嘛,就是欲神足。
然后,我们知道一切是苦空无常无我,所以对人世间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得失成败这一切一切,好像过眼的烟云。在千生万世当中,这一生当中的家庭、感情、事业这一切切算不了什麽嘛,因为我们有一个无上的愿望,就是成佛度众生那个愿望,这些都只是帮我修道的一个增上缘,暂时的得失成败算不了什麽,要看透它,但是不要看破人生,不要看破手脚。我们看透、了解了人生真相,但是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