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說的是與非(一)

MC 6102 大乘佛說的是與非 (一)
大乘非佛說,並非今天的新事物,在國早期漢文佛典如《道行般若》《般舟三昧》已有記載。[註1] 但仍然是現今教界內外,熱衷探討的命題。縱然中外學者,以歷史文獻,遺世典章,乃至文物考證,對大乘佛教的認受性和可信度,已有很大的進展,但仍然未徹底釐清,大乘是或非佛說。而綜合各方說法,不外乎三點: (1) 大乘經典出處成疑,因不在信史載中的四次結集出現。(2) 佛陀觀的改變與修行菩薩道的出現。(3) 大乘經典義理對被指成小乘的《阿含》《毘曇》貶視。學生先現就第(1)點,略述一些見解。

佛教界普遍認同,經典是經過四次結集得來的。而今天中外學者綜合多年來研究結果,卻得出一個頗為合理的推斷,說無論是大小乘經典的出現 ; 均是經過漫長的時間發展而來。而第一次五百結集,好比今言只是「大圈子」的會議,把佛法義理「約定俗成」,讓教團能有一致的標準,流傳和保留佛陀的智慧,共同遵從實行下去的行動而矣,更談不上結集出某一部公整的文獻,然而個中內容是否就是今天所見的四部或五部《阿含》? 教界內外亦有不同聲音,但多傾向歷史考究的說法 ; 今言四部或五部《阿含》大抵成書於部派佛教出現的時候,即大約紀元前二、三世紀,相當於第三次阿育王結集 ; 距佛出生若二百多年時空。也即是說,至少佛滅後首次結集,究竟具體保留了其麼的教法是十分缺乏明確的記錄,唯一可信的是結集內容中,較爭議的是「戒律」,第一次五百結集如是,第二次七百結集如是。

佛言 : 「一切法皆眾緣和合」否定法由「-」因所生。大乘佛法亦然。大乘佛教的出現,確實千絲萬縷,並非單一因素組成。而近代印順法師,提到窟外結集說法,指出佛法義理流佈的一個合理的觀點,其引《五分律》[註2] 指出在大迦葉在首次五百結集後 :「大法結集竟,尊者富樓那引五百比丘,自南山來(南方來)。大眾告以曇摩(法)、毗奈耶(律)結集已了,宜共許此!富樓那曰 : 諸德結集佛法,自是,然我從佛得聞之法,亦當受持…」此文字記載,大致是說上座富樓那,雖然對結集未能參予表示不滿,但礙於僧團的和合,唯有接受佛法首次結集結果的同時,亦預言日後,會以自身從佛陀聽到的教誨,流佈教法。從這文字記載。學生聯想到。其一是,傳說佛住世時受法弟子,約有一千二百五十人,撇除先佛入滅的,保守估計相信亦不少於千人,還有其他沙門比丘、比丘尼(中座或新學)均沒有參予結集,故大迦葉在首次主持的結集,只有五百比丘上座參予,明顯欠缺說服力,從上文《五分律》內容所見,連同富樓那在內,亦有維數約五百上座沒有參予其中,間接亦說明所言之首次結集,實亦可能未盡撰集釋尊一切言教。更何況佛住世時,曾聞法者中,亦有皇侯貴族、婆眾門修士、商賈、平民、外道、男眾女眾…難道他們當時所聽聞過的言教;卻因不在結集當中而不能說成佛法嗎?這亦似乎並不合理。而且上座如富樓那亦言``然我從佛得聞之法,亦當受持”暗示其曾聽聞過的佛陀言教,不在是次結集中公開的可能。故大迦葉主持的只不過是較具規模的「大圈子」結集,當中有沒有可能,散佈在印度不同地方的零碎教法,也以各自個別「小圈子」結集佛法 ; 異於五百結集的教法也說不定?其次,根據印順導師的考證,大乘佛教亦可能從部派佛教中的大眾部發展而來。因第二次毘舍離結集肇始之跋耆,便是富樓那窟外結集衍生之日後大眾部。另考大眾部所傳《增一阿含》,也出現大乘菩薩---彌勒及六度、法身概念的證據。[註3]故相信印順導師的說法,雖未致於肯定,但亦十分可靠。還有學者亦提出,大乘經典的內容,可能從原始佛教的經典基礎上改變、改寫、深化而來[註4]。這亦合乎教系普遍接受的推論,大乘佛教從十二分或九分教中的,方廣、譬喻、因緣、本生而來…。也合乎印順導師的觀點,大乘佛教是「非佛說」卻是「佛法」之謂。[註5]

故綜合而言,早期佛教的記錄,皆非常缺乏,今天所見的佛教經典文字,公認也是後世門徒的記敘,雖然大乘佛教經典不在公認的公開結集中,但不能否定大乘佛跟部派;甚至原始佛教義理上有著共同的基因關係,一如「正史」和「野史」之別,「正史」故然可靠,但猶不及「野史」富於趣味,但同是重要的歷史面貌之喻。

學生龔禮柏什
------------------------------------------------------------------------------------------------------------
[註1] : 參引印順法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一章.一頁,2003年1月10版,正聞出版社。引藏經。謂:「是皆非佛所說,如外事耳」《道行般若波羉蜜經》.卷六.大正藏八.四五五上,及:「聞是三昧已,不樂不信……(中略),是經非佛所說」《般舟三昧經》.卷上.大正藏一三.九O七上---中
[註2] : 內容參考印順法師《印度之佛教》第四章.五八頁,2013年11月10版,正聞出版社。
[註3] : 大正藏第 02 冊 No. 0125 增壹阿含經.序品第一.偈言 :「……釋師出世壽極短,肉體雖逝``法身”在…``彌勒”梵釋及四王,便奮光明和顏色,普照眾生如日初;``彌勒”覩光及釋梵,收捨遲聞無上如來``法身”不敗壞,天人得聞成道果。……彌勒稱善快哉說,……世尊所說各各異;``菩薩”發意趣``大乘”,如來說此種種別。人尊說六度無極:布施、持戒、忍、精進、禪、智慧力如月初…」經文「…``彌勒”大士告賢劫中諸菩薩……」
[註4] : 參考王睛薇著《慧思法華禪觀之研究.法華三昧與大乘四念處的互攝與開展》臺灣新文豐出版.2011年6月初版。等8頁作.者參引教系內外學者研究內容。
[註5] : 參引印順法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一章.九頁,2003年1月10版,正聞出版社。,作者同語

大乘佛教的是与非

首先,得表扬您大无畏的精神,把一般人避而不谈的课题搬到桌面上,无所忌惮的敞开理论。实在难得。

对于一位一生跟随‘大乘佛教’的人,当知晓‘大乘佛教’的历史真相时,首先是经历了思想斗争,心灵挣扎,半信半疑,但因事实真相确凿,在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的情况下,无奈接受。 这时心头难免有种难以想象的遗失与沮丧,甚至愤怒,愤怒被蒙骗了这么久,使之前的一片诚心与修炼一扫涂地、前功尽废。 慢慢想起在此之前所对‘大乘佛教’的一丝丝猜疑是正确的。 因为我们敬爱的佛陀是不会说出这样的话的,只有愚蠢贪婪的人类,才会犯上如此低劣的错误。从一个富有逻辑、理性及善良的哲学变成一个迷信、颠倒及问罪的宗教。 不知不觉中当上了受害者。

就算真相摆在当前,还有人会说历史上的佛陀本是人,制作‘大乘佛教’经典的人也是人,人本该是平等的,你有你的著作我有我的著作,何妨呢?我说错就错在假冒他人的著作,使用‘如是我闻’的字眼、违谤‘小乘’、自夸自大、妙想天开、舍近求远、毒惩破坏者。这和当代的‘法轮功’又有何区别呢?

在此,希望提醒那些掉入漩涡的人,早日醒觉,接受事实,乱麻快斩,当机立断,终止纠缠,别像Dr Peter Santina的那样的一般见识,死缠烂打、指鹿为马、强词夺理,最后伤的是他的人格与威望,要知道二十一世纪的人已不再像十二世纪的人了,不会轻易的被牵着鼻子走,任由摆布。

面对这进退两难的局面,我们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呢?幸运的是佛教徒本善于自我解脱,这次也不有例外。相信这是个过程,需要时间的疗养,大风浪过后的我们会迎来平静,是思考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段。你会发现‘大乘佛教’并非想象的那么糟糕。你只要把以上所说的不合理的片段剪辑,取优弃短,使它成为一部完美的剧本,何尝不可! 要知道,大乘经典是经好几世纪印度思想家的精心杰作。除有脱颖而出的哲理外还有无可厚非的艺术天华!是我们的不幸中的大幸,造就了佛教在此娑婆世界的当今地位,也毕竟是你、我认识佛教的根源。所谓饮水思源、勿忘初心,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