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識」之阿賴耶心理作用

「心意識」之阿賴耶心理作用

「阿賴耶識」是唯識學中的第八識,本性與妄心的混合體,一切善惡種子寄藏之所。「阿賴耶識」,是梵文譯音,意思是藏識,言其含藏一切事物的種子不失壞,不失壞種子即是「業」,就是一切法的起源,生命相續流轉之所依。

《成唯識論》曰:『雜染清淨,諸法種子之所集起,故名為心。…彼心即是此第八識。(1)』
「心」是專職處理諸法種子,不論雜染的還是清淨的,即善惡種子皆處理、收集。亦即是第八阿賴耶識。

《攝大乘論》曰:『心體第三,若離阿賴耶識,無別可得。是故成就阿賴耶識以為心體,由此為種子,意及識轉。』
「阿賴耶識」是不動的能藏處,所藏種子卻時有進出,這必然另有負責者,所以有必要思量這關鍵者是誰,成就「心」為阿賴耶的種子識,就可解釋這關鍵處。阿賴耶永遠存在不動,處理善惡種子存提的是「心」,「心」只能與「意」合作,往還溝通以保持傳遞活動。「意」愛思量執取,是與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等煩惱相應的染污意,以為自己是「心」的主人,即第七未那識,「識」之所依。眼、耳、鼻、舌、身等五根遇境所產生的種種感覺,精神活動的「意」會將之了解分別,這就是前六識的身根與意根,亦即是「識」,「識」只能與「意」合作,往還溝通以保持傳遞活動。「心」只能與「意」溝通,「識」亦只能與「意」溝通,「意」成為「心」與「識」間之聯繫橋樑,由此,「心」為阿賴耶的種子識,待因緣具足,再遇另一有緣身根,「識」再轉起活力,「意」及「識」的工作才重新開通,生命體才能保持活潑的相續氣息。

《攝大乘論》接上句續曰:『何因緣故亦說名心?由種種法熏習種子所積集故。』
因為「阿賴耶識」是呆呆的能藏處所,但內裡積集的種子並不呆,遇緣會被激活,從生命體表現出來。即有機會被「心」存入的概念影響,而被「心」抽出送「意」再送出前線的「識」。例如生命體經驗到類似情況之訊息,「識」收集了別,「意」思量計算概念化,「心」處理時,既接收同時也將之與阿賴耶內所藏的概念種子對比甚至提出,回饋給「意」,經意再回饋「識」,這就是「熏習」。即眾生經驗類同事物,能勾起記憶,經驗次數累積越多,印象越深刻,概念更清晰地留存,這就是所謂的「熏習」。

以下一一作比喻……
(一)「識」是來者不拒的收集者。眼、耳、鼻、舌、身,五身根,各自遇外境並產生種種感受,例如…眼見顏色、耳聽聲音、鼻嗅氣味、舌嘗味道、身察覺溫度重量等等,意根會了解分別五根所收集的種種感受,例如顏色會細分出白、黑、紅等,聲音會細分出靜、高、低等,氣味會分別花、果、咖啡、香煙等,味道分別出甜、酸、苦、辣、鹹等,感覺冷、暖、輕、重等等。
(二)「意」是斤斤計較的分類商。與「識」密切保持互動關係(除了生命體處睡眠、休克、死亡等狀態),思量被前六識收集的種種感受,以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等煩惱相應為標準,計較分類,染污意識所了別的種種感受,例如…喜歡的顏色列為美、不喜歡的顏色列為醜、某些顏色可能列在美醜以外的無特別喜惡類別。其他聲音、氣味、味道等等被了別的感受,亦如是計較分類。
(三)「阿賴耶識」是個能藏倉庫。呆呆的、不動的、公平公開的、空間無量無邊的。所藏的概念種子永不壞失。
(四)「心」是活潑靈巧的阿賴耶倉務管理員。只與「意」互動(即使生命體處於睡眠、休克、死亡狀態),把「意」分類的認知概念處置在阿賴耶倉庫內,保管不壞失;有時也會提取阿賴耶倉庫內的概念種子回饋給「意」。

所以,「心」在生命存在時,直接與「意」往還,也通過「意」間接與「識」相連,「心意識」巧妙有序的主、賓功能,使生命呈現活潑的生命力,生命體存在時,對外境經歷多,而產生更多認知概念,造就更豐富的阿賴耶識種子儲藏量。當生命終結,前六識隨色身衰亡而失去功能,對宇宙界失去反應活動,生命呈露死寂無氣息,但「阿賴耶識」、「善惡種子」、「心」與「意」仍在,即「能藏」、「所藏」、「種子識」、「種子識對外的橋樑」仍在,極微細的精神運作功能仍維持不壞失,即所謂「業」不壞失,待緣而發展另一生命而已。這樣「心」就成為引起生命相續的主體、生命流轉生死的根本、生命得以成凡作聖的種子識。

但「阿賴耶識」與「心」是不一不異的關係,兩者如靜止的水與波動的浪,外表相狀不一,但內在性質不異,同為水。「種子識」如水,功能作用非常大,不僅能攝藏諸法,又能生起一切法,這就是「阿賴耶識」,也是「心」。 所謂「一切唯心,萬法唯識」,是生命相續流轉之源,不一不異。

惟家 合什

註:(1)《大正藏》第 31 冊,No.1585. 護法等菩薩造,唐•玄奘譯

「心意識」之阿賴耶心理作用

大乘唯識的「阿賴耶」系統說明眾生世世流轉的原因是依「識」的功能起作用,「識」由以往的六識更細緻地表述為八識,除原有的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外,還有第七末那和第八阿賴耶。八識可個別稱為識,亦可總名為阿賴耶,即諸識之根本。「識」是眾生一種與世界(外境)建立關係,並記錄和推動眾生流轉的功能;在功能未顯現之前則含藏在阿賴耶中,稱為種子,故此阿賴耶又稱藏識,功能發揮時與心所法相應,即為種子生現行。

「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別名識」八識劃分為心、意、識三個部分,阿賴耶為「心」,非醫學所指的肉團心,有集因生果的功能;末那為「意」,有恆審思量、執著自我的能力,與第六識不同;第六識攝前五識了別粗顯之境,為心、意、識中「識」的部分,此識雖不像末那在思慮計度時觸發我執,但也有其心所相應之法。心、意、識皆有其「能變的法性」,法性是離言的,起動時方顯其體,這些「能變的功能」顯現時虛構出不確實的外境(眼所見、耳所聽、鼻所嗅、舌所嚐、身所觸),即包括眾生所認知的一切法,不確實的理由有二:一是世間一切法都是無常故不實在,二是眾生理解一切法時有局限,不能全知故不確定;假如眾生執一切法為實在而作種種業行(身、語、意業),讓含藏在阿賴耶的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因果循環不息,使眾生輪迴於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六趣(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趣、天趣)之中,以上皆唯有識之作用方能顯現出這一切法──萬法唯識。心、意、識能變的功能有三種,其中必與心所法相應:

一,阿賴耶為異熟能變:
阿賴耶之能變功能讓眾生感果造業、造業感果,由含藏的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推動了眾生的輪迴業報;這些因果所發生的時間、性質和類型可能有差異,概括如下:
1. 異時而熟:造業與感果的時間不同
2. 變異而熟:造業與感果的性質不同
3. 異類而熟:造業與感果的類型不同
此外,阿賴耶與五遍行心所(觸、作意、受、想、思)相應,遍行是指遍於一切識(八識)、一切性(善、惡、無記)、一切時(過去、現在、未來)、一切地(三界九地)。

二,末那為思量能變:
末那的能變功能在於能與眾心所相應,積集善、惡、無記的業因於阿賴耶之中;心所包括八隨煩惱心所(惛沈、掉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念、不正知)、五遍行心所(觸、作意、受、想、思)及別境中的慧心所,和四個根本煩惱心所(貪或愛、癡、慢、見);末那恆審思量執外在為我所,認為阿賴耶有我,與四煩惱(我愛、我癡、我慢、我見)任運相應。此外,斷滅之門也在末那之中,修行得我空智和法空智,一切有漏智被伏滅,二執種子也不再生現行。

三,前六識為了別能變:
第六識也有思量的能力,但能審而非恆,即思慮短速有間斷;一般正常的情況下,前五識是依五種感覺器官(眼、耳、鼻、舌、身)生出五種認識作用,給予第六識了別粗顯的外境;有說六識亦通於善、惡、無記,與十一個善心所(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相應;若與二十六個煩惱心所相應即顯其惡;如兩者均不相應就是無記。

三能變猶如一循環系統,雖說了別外境為第六識攝前五識,恆審思量由末那攝第六識執阿賴耶有我,善、惡、無記由阿賴耶攝前識,可是前六識乃至末那之生成,皆由阿賴耶統攝,故阿賴耶為諸識之根本。

參考文獻:
釋印順《攝大乘論講記》臺灣:正聞出版社,1946
釋印順《唯識學探源》北京:中華書局,2011
于凌波《唯識三十頌講記》臺灣: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

xbyxt's picture

「心意識」之阿賴耶心理作用

心:此亦名心,如世尊說:心意識三。
阿賴耶不但名為阿陀那,也可以叫做心,所以這裡特舉佛說為證。
心在梵文中,有二:一、citta,音譯為質多,是“心意識”的心。依契經的習慣用法,是一般心理作用的通稱。特有的意義是:“心是種族義,……滋長是心業”;“集起故名心”表示種種(知識、經驗、業力)積集滋長的心理作用。這是一般的,也是“虛妄唯識論者”所說的。

意:“意有二種”:一、無間滅意,二、染污意。
每一個心識的生起,都必定有它”所依止“的意根,在小乘薩婆多部等,就把它解作“無間滅識”。這無間滅去的前念意根,讓出個位子來,成為後念生起之助緣,中間沒有任何一法間隔,這就叫等無間緣。
古譯所以譯作意識,意思說:眼等諸識,是意識的差別,都是從意根所生的識,其體是一,所以沒有列舉前五識的必要,並非單說六識中的第六識。本論說意識,是含有分別說者一意識的思想。
這二種意,都是與前六識有關,所以又論到六識。雜染的六識,必“由彼第一”等無間意為所“依”止而“生”;由“第二”染污意而成為“雜染”。“了別境義”,這是解釋識的名義,以了別境界為其自體,所以叫識。意,一方面有“等無間義”,為後識生起所依止的無間滅意;一方面有“思量義”,就是與四煩惱相應而思量內我的染污意。這樣,“意”就“成”為“二種”了。

识:《大乘入楞伽經》卷一‧二(大正一六‧五九三中──下、五九四下)說:
“識,廣說有八,略則唯二,謂現識及分別事識。大慧!如明鏡中現諸色像,現識亦爾。大慧!現識與分別事識,此二識(異)無異,相互為因。大慧!現識以不思議熏變為因;分別事識以分別境界及無始戲論習氣為因。……轉識、藏識若異者,藏識非彼因;若不異者,轉識滅藏識亦應滅,然彼真相不滅。大慧!識真相不滅,但業相滅。若真相滅者,藏識應滅”。
“意等七種識,應知亦如是,如海共波浪,心俱和合生。譬如海水動,種種波浪轉,藏識亦如是,種種諸識生”。

佛陀说:阿赖耶识的种子,这个种子会起现行,变成异熟果。前七识叫做异熟生。我们这个根身、器界、种子,就是异熟的果报,异熟的相分。”万法唯心所造“是根身、器界、种子统统由阿赖耶识的种子,一颗种子起现行,而有正依二报。因为相分,再接下来,内心里面一念妄动,变成有五蕴、山河大地,而宇宙所有的问题,都处在我执、法执和空执。对法不了解,所以,所有的物质、所有的正依二报,都是阿赖耶识的种子变现出来的正依二报的相分。

1.印顺法师,《摄论讲记》, 中华书局, 2011-4
2.印顺法师,《印度佛教思想史-第二節 融唯識而成的「真常唯心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