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建立阿赖耶识方能为转依对治〉

〈唯建立阿赖耶识方能为转依对治〉

1) 佛教观察诸法的生起(认识论=因缘观)与还灭(本体论=解脱观),是以‘缘起及涅盘’为根本的真理。一般人认识事物的方式,总离不开能知(见分)、所知(相分)颠倒的二分认知(分别智),所以执着‘一切法都有自性’。

2)虽然大乘中观《般若经》主张‘一切法皆无自性’(缘起性空),但是唯识学派却以‘三自性’说明‘诸法自性’之有、无:(a)先遣除‘遍计所执性’是虚妄的‘假名安立’而实「无自性」;可是(b)‘圆成实性’的真如‘寂灭法性’是「胜义有」和(c)‘依他起性’世俗的因果杂染‘缘起法’是「自相有」----这两种都是‘有自性’的。

3)唯识学派建立‘阿赖耶识’为缘起诸法的‘所知依’,使令众生能正确认识到诸法生起的各种因缘,解剖其内心与外境的种种差别现象,都是从能摄持诸法种子之阿赖耶识(种子识)的‘种子如是生起现行,现行如是熏种子’的‘展转力’所生起的幻境,故说‘识所缘,唯识所现’。

4)《显扬圣教论》云:“「阿赖耶识」是烦恼生因,圣道不生因;「转依」是烦恼不生因,圣道生因。”「阿赖耶识」与凡夫地的烦恼相应,故迷惑造业,由业感苦果,轮回生死;「转依」是与三乘圣人离染的觉悟圣道相应,能净化烦恼,证得解脱涅槃的圣果。

5)‘阿赖耶识’是源自经量部之‘细心识’思想的演变。由于诸法种子所现起的一切境相,皆依阿赖耶识为缘而生起,故名‘阿赖耶识缘起’。‘阿赖耶识’与杂染烦恼相应,是虚妄分别的根本妄识。但是,《摄大乘论》立‘阿赖耶识’为染、净诸法的「所知依」,由此‘阿赖耶识’的「染净依」(涵盖了诸法的‘三自性’),才有‘转依’对治的可能。

6)从诸法‘三自性’的相互关系来分析:‘遍计所执性’是「杂染」的,‘圆成实性’是「清净」的,而‘依他起性’是「通染、净二分」的。由于一切‘依他起’的染、净诸法种子,都‘摄藏’在阿赖耶识中,故在诸法的‘三自性’中,阿赖耶识是以‘依他起性’为枢纽。
《摄大乘论》的‘转依’得‘涅槃’,就是从‘三自性’中,以通染、净二分的‘依他起性’为枢纽来说明。
《摄大乘论》云:“当「对治」道生起时,「转依」是在通于杂染、清净的‘依他起性’上,能「转舍」‘遍计所执性’的杂染分(生死轮回);能「转得」‘圆成实性’的清净分(解脱涅盘)。”
所以,‘转依’是要完成‘净化人心’的理念,为超越生死凡夫的颠倒认知(分别智),即转八识成四智、转杂染成清净而趋向佛菩萨的‘无分别智’。

7)唯识学派的大乘瑜伽行者,须用三大阿僧祇劫行菩萨道,以完成五大阶段的菩萨果位:
1、资粮位;2、加行位;3.通达位;4.修习位;及5.究竟位。
其‘转依’对治的根本目标,是要破除我执、法执,把‘阿赖耶识’转为‘无垢识’,而证入佛果的‘无住涅盘’。
《摄大乘论本》从六个层面解释大、小乘的‘转依’对治:
一、损力益能转;二、通达转;三、修习转;四、果圆满转;五、下劣转;六、广大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