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經是佛法的根本,印度佛教的發展始終都是以阿含經為根本。阿含經也是佛教最早期的文献经典之一。在阿含經裡所說的「中道」,基本上可看出有兩種類型:(一)倫理實踐的中道;(二)如實智觀的中道。
(一)倫理實踐的中道
依說法的先後順序而言,佛陀是先宣說倫理實踐的中道,然後才宣說如實智觀的中道。所謂「倫理實踐的中道」,其中最著
名的是於《初轉法輪經》中的記載。在《初轉法輪經》裡,大體上可以看到三個重點:實踐的中道;實踐的中道之具體內容——八正道;四聖諦。四諦之說當然是佛法的根本所在,但佛陀並未一開始就宣說四聖諦,而是先講了著名的「中道宣言」。
1.持「中」而行的中道生活:「中道宣言」並非佛陀杜撰出來的東西,而是他一生的實際經歷。佛陀談到世上有兩種生活的方式:一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一切只為追求快樂,不計任何後果,極盡享樂之能事,這乃是凡夫愚人所採取的生活方式。二是但以自辛自苦為能事,完全的禁欲與苦行,這種生活方式並非賢聖之道,根本追求不到任何有意義的目標。。佛陀所描述的兩種生活方式,他都親身經歷過,並且也發現它們都無法使內心獲得平和,追求到所謂的「道」,於是他揚棄了這兩種生活方式,由「中」而行。
2.中道的具體內容——八正道:《初轉法輪經》敘述中道的具體內容,也就是八正道—— 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與正定。不論出家或在家,這都是活生生的現實生活經驗。人總是期待著明天會更好,在生活裡不斷地努力向上,朝向於完美、幸福,這就是所謂的「中道」。
(二)如實智觀的中道
倫理實踐的中道,是針對現實生活方式能否讓人得到幸福、究竟解脫而說的;如實智觀的中道,則是就人對世間的看法而說的。第二種類型的中道也是散見在阿含經裡,《迦旃延经》中,佛陀对迦旃延说,世间人多半执「有见」,要不然就执「无见」。「见」即理论、看法;「有」、「无」即是指「存在」与「不存在」,世间的一切现象只是存在或不存在。存在的永远存在,这就是「有见」;不存在的永远不存在,这就是「无见」。
1.如實智觀不墮「有」、「無」二偏見:我们应持正确的智慧而如实观照世间事物的生灭,这是阿含经中非常强调的重点。人常常带着偏见看世界,所以所见到的往往并不是世界的原貌。人因着贪瞋痴等等的烦恼而形成偏见,终而障害慧眼,唯有去除烦恼,才能开法眼,智慧之眼一开,就可依事物的原样去看待事物。若用如实观的正智,仔细去洞察事物生灭的实际样貌,我们就不会有「有见」与「无见」之类的偏见。
2.順緣起如實觀世間:佛陀談到為何世間人會有此類偏見。「有見」及「無見」的背後,其實是我執在作祟。其實當因緣具足時,東西便屬於你;因緣條件一變,東西就不屬於你了。中國人也說:「人算不如天算,處心積慮有何用?」畢竟,會離開你的,終究會離開你,不是可以由人們的主觀意志來加以控制的。
認為「一切皆有」是一種極端的立場,認為「一切皆無」則是另一種極端的立場,佛陀說如來捨離這兩種極端的立場,持
「中」而說法。此處的「中」即是阿含經裡描述生命輪迴與解脫的十二支緣起。順著緣起來看這世間,才能看到世間如實生、
如實滅的樣子;順「有見」與「無見」所看到的世界,並非世界的如實樣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