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如水.《老子》如水的入世啟示

智慧如水.《老子》如水的入世啟示
孔子曰:「知(智)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若把山堅定不移的特徵,比喻為儒家主張之仁義 ; 那麼,以水的柔順,宛然自在,看成為道家處世智慧實不以為過。
道家思想,帶有淡薄低調,不呈強,不露鋒芒,冷寞無求,自得其樂,與世無爭,無憂無慮……但卻仍然洞悉世情,心懷天下心靈的特性。
儒家入世,道家出世。兩家看似各行各路,實則殊途同歸。儒家現在撇下不說。略談老子智慧,入世如水的一面。
《道德經》[八章] 云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夫唯不爭,故無尤。」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上善:於儒家則是仁義,於墨者則是兼愛非攻。但於道家而言,如大智若愚[註1],一種內斂不自負 ; 不露鋒芒的謙卑。這與儒家觀點相同。水性多變,其本質卻是柔順,永遠往下流向,如君子不與世爭,不滋事不貪功,默默施予而不求回饋,做到如水之平凡,毫不顯眼,但處處潤澤萬物生存之必須。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夫唯不爭,故無尤】人能髒水,水不髒人。水本質是清的,即使人如何把之污染,仍不會改變其本初,一種潔淨純真之本能。甘於平凡,見素抱朴 [註2]。處事低調的人生。如孔子讚歎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 ! 回也」《論語.雍也》。一份甘於食貧,清廉自守的人格,儒道二家,於此亦見解亦一致。水與君子共通的特性、是甘處於眾人不顯眼;或忽視之處,去幹利益天下之事,而從不邀功,好比大乘佛菩薩精神。而老子亦認為「不爭」 ; 與世無爭的清高氣魄之人格,是接近「道」的具體展現。
《道德經》[七十八章] 云 :「天下莫柔弱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弱之勝強,柔之勝剛……正言若反」
水看似柔弱,實則潛能很大。而水受到客觀條件的改變,其功能也會改變。如遇冷則成冰雪,遇熱遂成霧氣,化作騰雲,再凝聚成雨,降下潤澤萬物。入於瓶器則成圓,落於框架則成方 ; 故水無常形,亦無常態。蓄聚而成江河大海,能育養魚鼇,百川歸海,能載鯨鰲船艦。然水深卻也能溺人 ; 遇狂風即變滔滔巨浪洪水,能淹斃無數生靈,破壞家園。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滴水可穿石,熱水能灼傷人,寒冰可僵凍萬物。故自然界中,香似柔弱的水,力量是不可思議的。
是故水的本體,同時亦帶有正反兩面作用。一如人性有善惡 (如孟子曰性善,荀子曰性惡) 「道」體亦然,道可說成有善惡,反之也說成非善非惡,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註3],正言若反,這二元正反觀念,是源自《易經》,老子之道的觀念,明顯是與《易經》相應和一致的詮釋。正因「道」遍於天地萬物,故萬物必然呈現此二元特性,水亦是自然界尋常而普遍的事物,故老子以水的兩面特性來說明,「道」的二元性,本然正反共存的必然,所言善惡,皆是人為本位的主觀價值(這點告子是較正確的),但從老子的角度看,有些事物,儘管處在不同條件環境下,產生正反不同情況也許存在,然事物存在本身,卻有一種先天慣性和理則運作。如以父母喻,不是為了想把小童殘害,而生養孩子給自己虐待之喻。以水為喻也然,其存在不是為了踐害萬物而出現的,反之其普遍性是,無論美醜,善人惡人,水亦善待之,平等對待,儘管水有反面功用,但其普遍性是,為萬物付出之現實。如慈母愛子,也不求回報。故水為至善[大學] ; 也是上善。故孟子曰「性善」亦即如此。而我國文化較傾向取信「人性本善」之謂。可能相應老子「上善若水」的啟示。
由此推之,老子入世如水的智慧,是喻為人處事,以水為鑑,以柔順,善巧,彈性的靈活態度應對,謙卑無私,予人為善,和其光,同其塵 [註4],不失本心,能奈苦,能吃虧,不呈強,不傲慢 ; 適當善用自身有限之潛能,適時進退,隨遇而安,功遂身退[註5],人生之敗,往往呈強爭功,炫耀成就,不明白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之理[註6],一如國家元首,必然兼為三軍統帥為例,也不一定曾是軍人。突顯以柔制剛的特性。
故綜合先前多篇短文,可以說成。形而上則言道德(德者 : 特徵); 形而下則仁義 ( 義者 : 意義) 去理解。而儒道二家,皆同源本土文化,互有融攝或彼此交涉,也是十分合理的現實。

註1 : 大智若愚;謂源出《老子》與大音聲希,大象無形[四十一章],大巧若拙[四十五章] ; 一起訓誥。但遍查 [大智若愚] 不見於《老子》,據維基百科引述。見於《周釧》及北宋.蘇軾《賀歐陽修致士啟》
註2 :《道德經》.十九 :「……見素抱朴,少私寡欲」意指,處事低調,不存私心。
註3 : 詳見《道德經》.二章,指出大道相對事例。
註4 : 重複於《道德經》.四、五十六章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共麈」指以柔順方式解決紛爭,令煩擾的事倩回復平靜」
註5 :《道德經》.九章 :「……功成身退,天之道」指職責完成,便得回復本位,休養生息,重新開始。
註6 : 詳見《道德經》.四十三章。解釋以柔和手法處事之好處。

xbyxt's picture

《老子》如水的入世啟示

以戒为师,重德为本。中国历朝历代特别重视德行的修行。
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意思是说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老子提出“无为”、“无事”、“无欲”,遵从自然规律,反对强作妄为。“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凡事以民为主,为百姓谋福,所有的一切只为度化,所做所想所为,都不忘记誓言,所有一切都是为了普渡众生。
因此,老子提出“上善若水”的纲要。一个人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就要如水一样具有的容、能大、至净、柔中至刚的胸襟和器度。“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在这个不平的物质人世间,宁愿甘居下流,藏垢纳污而包容一切。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古人说:“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水,又是至净、至洁的,虽能藏垢纳污,但本质水净沙明,晶莹透剔,而不为外物所污染。
因此,老子说要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居善地”;善于容纳百川,深沉渊默,“心善渊”;如水助长万物,“与善仁”;如潮水一样准则有信,“言善信”;立身持平、正衡,“正善治”;像水一样调剂融合,“事善能”;把握机会,及时而动,“动善时”。处众人之所恶,甘于卑湿,洗净万物铅华。具有上善品质的人,像水那样愿意安于卑湿之地,立志存心,能像水那样博大深远,在和朋友相处时,能像水那样仁爱相亲,言行方面能像水那样诚实守信;在国家治理上,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在行动上,像水那样抓住时机,顺势而为。老子所向往的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般讲城府深的人其实城府是不够深的,真正心思深沉的人,无论表面是什么形态,心里都不起波澜,不动念,所谓静水深流。
水看似柔弱无力,却蕴含着无尽的内力,俗话说“滴水可以穿石”、“舌无骨却能折断骨”,水至柔至弱却无坚不摧,水奔流不息,切之不断,为了到达目标,夙兴夜寐,勇往直前,表现了持之以恒的动力。“四两拨千斤”,本质上柔弱的东西反而具有强大的力量,你看疾风暴雨一会儿就停止了,而那些绵绵细雨往往可以下好多天。人在活着的时候是柔软的,死了就僵硬了。所以,道家老子的哲学核心思想是,弱者,道之用也。
水至柔,却有骨,九曲回环,多少阻隔,关山层叠,百转千回,终是东流入海。水似柔无力,随遇而安,无形无味,却可以将高山移为平原。人生修行,与物无争,与世无争,永无过患而安顺自然,最后形成浩瀚之势,犹如天地之道,至私而起无私之妙用。
参考:
1.《道德经》
2.《淮南子译注》
3.张玉丹,《老子“上善若水”思想对理想人格塑造的启示》,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年第14卷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