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身常住」與「生住異滅」有相衝突?

「佛身常住」即具恆常不變性。「生住異滅」即具無常變異性。「生住異滅」是俗世的凡夫境界,「佛身常住」是出世的佛之境界。《大般涅槃經》相關的記載如下:

『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如是我義,從本已來常,為無量煩惱所覆,是故,眾生不能得見。1』
一切眾生悉有「佛性」,這佛性即是「我」的意義,如是的我義從根本已來就是恆常地存在,只為眾生之無始以來的無量煩惱所覆隱蔽了,是故,眾生不能得見這具「恆常不變性」之「我」的「佛性」。

『一切眾生亦復如是。不能親近善知識故。雖有佛性皆不能見。而為貪婬瞋恚愚癡之所覆蔽故。墮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旃陀羅剎利婆羅門毘舍首陀。生如是等種種家中。因心所起種種業緣。雖受人身聾盲瘖瘂拘躄癃跛。於二十五有受諸果報。貪婬瞋恚愚癡覆心,不知佛性。2』
一切眾生就是這樣,因為福德善緣薄弱而不能有機會親近善知識啟發佛性,雖有佛性皆不能見,而為貪婬瞋恚愚癡之煩惱所覆蔽故,引至墮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等三惡道,生如是等種種家中。又因心所起種種不善業緣,雖得善道而受人身,也會有聾盲瘖瘂拘躄癃跛的色身缺陷或不足,於二十五有受諸果報,又懵懂愚癡地繼續不斷地做諸惡業,貪婬瞋恚愚癡覆蓋自心,不知自我之佛性。即一切眾生因無明而積聚貪愛瞋欲等不善因緣,障敝不見「恆常不變性」之「我」的這「佛性」,現起「無常變異性」的六趣身心。

『眾生佛性,住五陰中。若壞五陰,名曰殺生。…出世我相,名為佛性。如是計我,是名最善。五陰之相,即是起作。起作之相,喻如石沙,可穿可壞。佛性者,喻如金剛,不可沮壞。3』
入世的「我」相與出世的「我」相。入世的「我」相,即「佛性」住五陰中,五陰即被陰霾煩惱蓋阻的五蘊身,現起造作種種愛執煩惱之相,煩惱之相如石沙,蓋著「佛性」了,蓋著「佛性」的石沙煩惱是具變異性的,可穿可壞,「我」之「佛性」依舊如初的恆常不變。去石沙就如去貪瞋癡煩惱,去盡具變異性的貪瞋癡煩惱,就會現露「恆常不變性」的「佛性」,這就是出世的「我」相。如是計算思量這個所謂的「我」,是名最善,是最正確的了。

『眾生佛性如雜血乳。血者即是無明行等一切煩惱。須陀洹人斯陀含人斷少煩惱佛性如乳。阿那含人佛性如酪。阿羅漢人猶如生酥。從辟支佛至十住菩薩猶如熟酥。如來佛性猶如醍醐。4』
血與乳之別在於乳能長養嬰孩生命而血不能。所以說,血者即是無明行等一切煩惱,不能養養眾生的精神生命。血是煩惱,乳是佛性。學佛修行長養精神生命如將血乳分離般將貪瞋癡根本煩惱去除,剩餘純淨的乳就如現出清淨的佛性。去血得乳,如依正法修行斷餘少量煩惱得須陀洹或斯陀含果人的「佛性」。純乳可質變成酪,就如繼續精進修行得阿那含果聖者的「佛性」。酪進一步的發酵成生酥,可以久置不變,就如修得阿羅漢果可入涅槃者的「佛性」。再進一步是辟支佛乃至十住菩薩的「佛性」,猶如生酥變化成熟酥。熟酥昇華凝聚出最頂的一層油就是醍醐了,醍醐如擁有無上智慧的如來「佛性」,醍醐喻圓滿恆常久住不變的「佛性」。

聽說醍醐是難得之極品,能治重病頑疾,醍醐就如佛陀這位大醫王的「佛性」,圓滿具足,能住於煩惱而不為煩惱所累,能治眾生無始以來累倒於煩惱我執不見「佛性」的頑疾重病,能重顯眾生本來如佛般圓滿具足的「佛性」。「醍醐灌頂」就是指受到圓滿智慧啟發而得覺悟的形容詞。

「生住異滅」的入世「我」相,通過如法修行可轉煩惱成菩提,變成出世「我」相的「佛身常住」。凡夫「無常變異性」的「生住異滅」可通過如法修行轉化成聖者「恆常不變性」的「佛身常住」。所以,「佛身常住」與「生住異滅」,兩者之間並不存在矛盾,兩者只是表述「佛性」之不同狀況而已。

學生 美家 合什

參考:《大般涅槃經》
註:1〈如來性品〉2〈如來性品〉3〈如來性品〉4〈迦葉菩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