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非意想,道绝功动。若以意想参祥,如钻木求火、掘地觅天,只益劳神;若以功动学道,如土上加泥、眼里撒沙,转见困顿。倘歇却意识、息却妄想,则祥河浪止、定水波澄;去却功用、休却营为,则大道坦然、七通八达。是故僧问石头:「如何是禅?」头云:「碌砖。」僧云:「如何是道?」云:「木头。」此岂意想、功动所能辨哉?除非直下顿领、截流便透,则禅道历然;才拟作解,则干里万里。要是向来世智辩聪顿然放却、消遣令尽,自然于此至实之地,自证自悟,而不留证悟之迹,翛然玄虛通达,乃善。马大师尝举《楞伽经》以「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乃云::「诸人要识佛语心么?只你如今语便是心,心便是佛。」故云:「佛语心乃是宗也,此宗无门乃是法门。」古人大煞老婆,拖泥涉水。若一举便透,犹较些子。或穷研义理,卒摸索不着。
楞伽经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佛语心者,即心即佛,今语即是心语。故云“佛语心为宗”。“宗”表示根本,“门”表示方法、门径、通路。什么是“无门”?以无为门,什么是无?无我是无,六祖慧能讲无念、无住、无相,就是无的体现,禅宗讲的“无所得”就是无,《金刚经》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讲的就是无住之无。以这样的“无”为门径,才能真正进入禅门。这叫“以无为门”。佛教的一切宗派,修行的本质都是以修“心”为宗旨,佛法的八万四千法门,其主旨也是修“心”,尽管这八万四千只是个虚数,并不是具体的数字,佛说八万四千,原本是用来喻意烦恼之多,而每一种烦恼需要一种法门来断灭,所以,才说法门有八万四千种。即便如此,这八万四千种法门的真正核心也是以修“心”为主。所以,佛教之中,所谓的修行,其实更重要的就是修“心”。佛所传的八万四千法门,其核心与关键就在这个“心”之人,也就是说,脱离了“心”,那就是不再是佛所说的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