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思想的兴起与根源

净土思想的兴起与根源

一、现实世界的苦难

净土思想最早兴起于西北印度,這和印度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释尊教化的三千大千世界,名为娑婆,是缺陷多、苦难多的世界。大乘佛教经典的他方世界,都是非常清净庄严的。其实他方也有秽土的,只是不符合人类的愿望,所以没有被佛陀流传下来而已。佛法的根本意趣,是“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 ”,重视自己的理智与道德的完成。到了大乘佛法,进一步的说:“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在佛法中,佛弟子不仅只要求众生自身的清净,更注意到环境的清净。印顺法师说:“圣者们的修证,与身心修证的同时,对于人类的苦难──社会的、自然界的苦难,要求能一齐解除的,那就是佛教净土思想的根源。”于是,比对现实世界释迦佛土的缺陷,而表达出他方清净佛土,这是佛弟子共同的愿望。

二、净土的妙乐

佛教净土是一个理想之境,是指净化众生,远离污秽丑陋的世界,是众生仰望和追求的境界。正因我们的现实世界是聚集了苦难和缺陷为一体的世界,所以净土世界才会对众生充满了吸引力。净土是理想的修道场所,在这里修道者一定能达成崇高的理想,这是佛弟子崇仰净土的真正理由,也是佛教净土思想根源的开始。

三、諸佛的本誓愿

大乘净土法门都与本愿有关。本愿,是菩萨在往昔生中,当初所立的誓愿。菩萨的本愿,本来是通于自利利他的一切,但一般净土行者,特重净土的本愿,本愿也就渐渐的被作为净土愿了。如法藏部《佛本行集经》所说: 依菩萨的本愿不同,成就的国土也不同,所以每个净土都有教主,每个净土的成就都有因地的本愿,由于因地的誓愿与因行不同,所以成就的国土也就不同,从而也形成了不同的往生法门。因此,本愿是净土建设的方针与图样,诸佛依此成就净土、教化众生,依愿起行,依行得证。本愿思想是净土思想的基础,随著净土思想的发展,本愿亦越来越完整、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