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来藏”

浅谈“如来藏”

“如来藏”思想是大乘佛教的思想源头。人间包罗万象的事物,当下就是“如来藏”的呈现,就是从“如来藏”性海里头泛出的浪花。
我们讲“明心见性”,见什么性?见的是“如来藏性”;我们讲“开悟”,悟的是什么呢?悟的是人生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如来藏的中国化、禅宗化的说法,其实就是“如来藏”。悟到了如来藏以后,我们对人世间的所有因果,所有现象当下承当。不会害凡夫的种种思想病,凡夫的种种邪见也会荡然无存,所以 “如来藏”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而“如来藏”思想在各佛教宗派里,佛经里表述的不同,这属于概念的范畴。对于禅宗来说,叫“本来面目”;对于西方哲学来说,叫“本体”;对于众生的染污性来说,叫“佛性”;对于物质世界来说叫“空性”;对于现实世界来说叫“实相”;对于有生灭的事物来说叫“不生不灭”。对于肉体凡胎来说,我们把生命最根本的东西叫“胎藏”,叫“涅槃”,叫“真如”,叫“如如"。总而言之,关于“如来藏”的概念有二十多个,但本质讲的是同一个东西。

“如来藏”思想和概念的来源主要出自于《密严经》、《如来藏经》、《解深密经》三本经,要了解如来藏思想,这三本经必须熟悉、精通。缘起法以什么为依托呢?我们说缘起性空,这个“空”的本质是什么呢?绝对不是物质耗散以后的空,缘起性空的“空”是隐藏在物质后面的空性,也就是如来藏。

Leo Liu Zheng's picture

何为如来藏

如来藏,又称如来胎,指于一切众生之烦恼身中,所隐藏的本来清净(即自性清净)的如来法身。通常把它看作是佛性的异名。如来藏梵语 tathagatagarbha,指隐藏于一切众生贪嗔烦恼的身中、自性清净的如来法身。此又称自性清净心,自性清净藏。如来藏虽覆藏于烦恼中,却不为烦恼所污,具足本来绝对清净而永远不变之本性。如《胜鬘经·法身章》曰:“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如来藏与佛性为同一意义,佛性可说是“佛的本质”,或者说是“佛的本性”。一切众生,皆具有与佛相等的本性,因此众生皆具有成佛的势能,未来皆能成佛。佛性即是如来藏,或称为“如来胎”——藏如来的东西,所藏的是“如来之胎儿”。当然这是一种譬喻,意指为烦恼所缠的众生,人人皆具有未来成为如来的如来智。在印度,如来藏思想是公元三世纪开始兴起的,而于公元四五世纪间,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思想。此一思想发展的过程,自如来藏经典出世之先后可窥知其轨迹。而最早出现的如来藏思想的经典,是《大方等如来藏经》。《如来藏经》列举九喻,详加解说其义。即:
一、如未开花内有如来身结伽跌坐,具天眼者见之,即除去萎花,使其显现。
二、如淳蜜在岩树中,无数群蜂守护围绕之,有人以巧智方便拂彼蜂,得随意取蜜。
三、如梗粮未离皮糠,贫愚轻贱之人谓为可弃,若除荡精白,贵显王侯亦用之。
四、如真金堕不净处,经年累月毫无朽坏,有天眼者知之,自不净中出真金,随意受用。
五、如贫家有珍宝藏,但家人不知,又无语者,遂不能开发此宝藏。
六、如庵罗果之种子,在核内不坏,种于地,成大树王。
七、如有人以弊物裹真金像,行诸他国,于途忽命终,金像遂弃置旷野,遭行人践踏。得天眼者见之,取出金像,众皆礼敬。
八、如贫贱丑陋女怀转轮圣王,而不自知,常作下劣生贱子之想。
九、如铸师将初铸成之真金像倒置于地,外虽焦黑,但内像不变,开模出像,金色晃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