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無所得

大乘佛教的般若空觀,有較淺顯的易解方法和較深奧的難解方法,兩者皆透過中道去理解空義,如能透徹地理解空的道理,即得般若(智慧)。
• 易解方面,能明白一切法無自性(法空)而不執着(我空或人空),此我、法二空即是中道。
• 難解方面,有雙否定或不落二邊的雙重意義;佛陀的四聖諦、緣起法和龍樹菩薩的八不雖蘊含此雙重意義,但也不離中道。
一,四聖諦:
《阿含經》記載「世人顛倒,依於二邊⋯⋯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者,則不生世間有見⋯⋯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二,緣起法: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是緣起法的法則,是佛陀以有情眾生的十二緣起來說明流轉門和還滅門:
• 流轉門為「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純大苦聚集」。
• 還滅門為「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純大苦聚滅」。
以上所述的四聖諦和緣起法,也有雙否定或不落二邊的雙重意義;此外,如能如實理解四聖諦和緣起法,即能達到八正道的正見部分,實踐八正道,以至修習三十七道品,其內容包括修行及成道的方法,適合任何階段的學佛者。
龍樹菩薩的八不中道,也有雙否定或不落二邊的雙重意義,但內容只闡述聖者的境界,而沒有修行的細節,不適合初學佛者。
三,八不:
即「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需以四聖諦和緣起法來對照:
• 以四聖諦對照「不一不異」和「不常不斷」;世間的苦、集,非一、非常;出世間的滅、道,非異、非斷,反之亦然。
• 以緣起法對照「不生不滅」和「不來不去」,是流轉門與還滅門的關係。
• 龍樹菩薩解釋中道:「眾生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意思是緣生法(緣起法)和我(人)既是空,亦是假名;連空本身也是假名,中道就是法、我皆空,而空亦「無所得」。
般若空觀能從部派時期「有」的觀念走向大乘的「空」觀,因為「空」與「有」的共通點是兩者也「無所得」,所以本來兩極不一樣的變成一樣「無所得」,無論生死與涅槃、煩惱與菩提皆無所得,常斷、一異、來去、垢淨、增減也無所得。
證得「般若(空)智」的菩薩,具備無生法忍而不離人間生死,不急於入涅槃而積極入世,以慈、悲、喜、捨,自利利他在世間行菩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