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鼎立的具体表现

三教鼎立的具体表现
1、皇王诏书将佛教与孔老并提,三教在意识形态上的鼎立经常化乃至固定化。
2、孝道与佛教造像祈福合流。
3、士大夫对佛教的认识深化,佛徒也对儒家经典谙熟
4、驾幸泰山三教共同参与是三教鼎立格局深化的重要体现。
5、儒士与僧徒的合作,儒臣研读佛经、为高僧作序写碑文,儒臣学佛学仙。
6、皇家葬礼中的三教共同参与。
佛教造像建斋对道教的影响,儒家祭祀文和佛教忏悔文的合流,《改元祠南郊板文》的写作格式与佛教的忏佛文格式十分相似,那么到底佛教的忏佛文格式早,还是儒学早,谁影响谁,不得而知。不过,从见存史籍看,儒家似乎没有如此纯正的祭祀文,道家也不可能有,这样只能受佛教影响。

长安开始成为三教冲突与融合的中心:宗教的中心似随着政治中心的变动而转移。儒家自不待言,与政治的影响密切,汉代京洛已成为中心,东汉时期儒学衰退的同时佛教从印度传入。起初在民间,慢慢进入宫廷和朝廷,但是东晋时亦然在山岩中,并不被上层接受,还要受到排挤打击。
道教在四川民间兴起,只是在三国汉中与蜀地得到短暂的政教合一的待遇,并且中心在政治中心,后主要转移到南方。
佛道必须打通皇权的通道,才能普及,在南北朝逐渐与王权关系亲近后慢慢。南方三教要素流入北方主要就是流入长安及其附近。
佛教被官方接纳,随着政治中心汇入都城和宫廷,南北朝末期南方主要在建康,北方长安,因此南北形成不同佛学中心。隋文帝倚重佛教,使得各地高僧云集大兴城及其近京地区,盛况空前。隋代随着官方化和国家化的深入,道教道观遍布长安,组织完善,教职人员健全,长安成为道教中心。
1、王权在政治中心完全容纳三教,是皇权与三教关系的重大转折,而且较平等对待三教,同时也是三教鼎立的重大显现。
2、表现出三教由山林化向都市化与上层化转移的倾向,在统一的社会背景之下,经过隋代二帝的不断征召,道教尤其是佛教,正在与传统的儒学,实现了从山林到都市的转变,在京城和州府,宫观与寺院布满都市,它们具有了极好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的保障,这使分散的道佛逐渐集中化,促进了佛道的全面繁荣,以及佛教真正中国化与道教逐渐国教化,尤其增加了三教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使得三教的冲突与融合得以充分展开。
从隋代开始以至唐代君王如此重视,程度深,且有组织、制度保障强僧官和六大德等,在都市才能够实现,是从前决没有。这是强大王权的正面作用如王权衰落,则不足以支撑,安史之乱后道教佛教就又分散到民间和山林。
3、道佛的官方化、上层化历程的重大表现。
4、隋唐三教长安文化是对之前漫长的古代文化的总结,凝聚积淀了丰厚的文化资源,以长安文化为代表的北方文化创造性地将这些资源汇纳于一身,之后文化南移,又用这种成果开启了辉煌的宋明文化。